田螺姑娘“娘家”在闽侯
内容更新时间:2008-09-19 22:59:18来源:闽侯乡音报

《闽江金山志》中的“闽江金山左江疆域全图”局部,图中记载了螺女江和螺女庙的地理位置。

竹岐观音寺位于闽江南岸,我县竹岐乡(竹岐四都榕山)佛岩山(普陀山)半山腰的前峰螺峰岩,海拔约400多米。距闽侯县城三公里,距福州十五公里。那里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林深石奇,风光旖旎;田螺岩、滴水甘露、观音佛的神奇传说引人入胜,近几年逐渐成为烧香拜佛、祈祷许愿、旅游览胜、登山锻炼的好去处。
从县城出发,车行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佛岩山山脚下,步行上山,大约上完一千多个陡直的台阶,就看到山门。一路攀来,古木参天,老藤纵横,曲径通幽,山林特有的湿润空气让我们神清气爽。仰望观音寺,香火缭绕,钟鼓回荡。进了山门就看到一块像田螺一样的大岩石,岩石下一股清泉,饮之甘甜无比。
2000年10月,一位游客在螺峰岩下出水洞口侧留题一首《甘泉赞》:
田螺姑娘献甘泉,
观音露水淘心肠。
奇异功能知多少,
益寿延年福禄全。
男子得螺,螺化为美女并为男子炊爨的故事,属于中国古今盛传的特别是在南方较为流行的一个民间故事类型,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传承史,拥有上百篇异文,甚至远传日本、韩国。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美丽传说竟然起源于这里。
从目前掌握的文献可知,有关田螺姑娘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晋束皙所作的《发蒙记》中。唐徐坚等撰《初学记》卷八引云:“侯官谢端,曾于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矜卿贫,令我为卿妻。’”
这个故事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有了更为详细的叙述,《太平广记》卷六二引之,题为“白水素女”:“谢端,晋安侯官人也。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作居。未有妻,乡人共愍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方以鸡初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造瓮所视螺,但见壳。仍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人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相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同(伺)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端。端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
如果说以上两则小说只是点明了田螺姑娘的传说起源于侯官县也就是现在的闽侯县,那么以下三则故事则更明确地指出这个故事的起源的详细地点。
明王应山《闽都记》载:“螺女江在十三都石岊对面,上接 溪,下入闽江,朝宗于海。《方舆胜览》名为‘螺江’”。
清施鸿保《闽杂记》云:“螺江,一名螺女江,侯官县属,在县西北十一都,上接水口,下引闽江。故侯官亦称螺江。”
《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白水素女》:“素女,天神也。昔闽人谢端有淑行,居室寒素。一日出江边,见一大螺,偃仰状如斗,异而爱之,因载之以归,畜且珍焉。每外扃钥严密,返则盘飧罗具如宾宴,端甚疑惧。侦诸长老,或告之曰:此必若而有异畜之。端乃悟其为螺。为密伺,见一姝丽甚。端前礼问其故。神亦不隐,遂应之曰:吾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遣我为君具食。今限满当去。故为君所窥我去留壳与君。端用以居粮,其米常溢。今福州西北三十里有螺江,其得名由此云。”
民国林其蓉《闽江金山志》附“闽江金山左近疆域全图”中,清楚标明了螺女江和螺女庙的地点,就在上街侯官市镇国宝塔附近。据上街老人会乡耆介绍,螺女庙在今国宾馆西向。
有人说,观音、田螺姑娘,以及一切的宗教信仰,都是统治阶级为了欺骗、麻痹劳动人民,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忍受奴役而捏造出来的。但我们宁愿相信,它们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造,饱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望。正是这些美丽的传说,让这片山明水秀的土地,变得更加丰饶动人。(■ 朱燕英 曾致远)
从县城出发,车行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佛岩山山脚下,步行上山,大约上完一千多个陡直的台阶,就看到山门。一路攀来,古木参天,老藤纵横,曲径通幽,山林特有的湿润空气让我们神清气爽。仰望观音寺,香火缭绕,钟鼓回荡。进了山门就看到一块像田螺一样的大岩石,岩石下一股清泉,饮之甘甜无比。
2000年10月,一位游客在螺峰岩下出水洞口侧留题一首《甘泉赞》:
田螺姑娘献甘泉,
观音露水淘心肠。
奇异功能知多少,
益寿延年福禄全。
男子得螺,螺化为美女并为男子炊爨的故事,属于中国古今盛传的特别是在南方较为流行的一个民间故事类型,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传承史,拥有上百篇异文,甚至远传日本、韩国。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美丽传说竟然起源于这里。
从目前掌握的文献可知,有关田螺姑娘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晋束皙所作的《发蒙记》中。唐徐坚等撰《初学记》卷八引云:“侯官谢端,曾于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矜卿贫,令我为卿妻。’”
这个故事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有了更为详细的叙述,《太平广记》卷六二引之,题为“白水素女”:“谢端,晋安侯官人也。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作居。未有妻,乡人共愍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方以鸡初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造瓮所视螺,但见壳。仍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人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相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同(伺)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端。端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
如果说以上两则小说只是点明了田螺姑娘的传说起源于侯官县也就是现在的闽侯县,那么以下三则故事则更明确地指出这个故事的起源的详细地点。
明王应山《闽都记》载:“螺女江在十三都石岊对面,上接 溪,下入闽江,朝宗于海。《方舆胜览》名为‘螺江’”。
清施鸿保《闽杂记》云:“螺江,一名螺女江,侯官县属,在县西北十一都,上接水口,下引闽江。故侯官亦称螺江。”
《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白水素女》:“素女,天神也。昔闽人谢端有淑行,居室寒素。一日出江边,见一大螺,偃仰状如斗,异而爱之,因载之以归,畜且珍焉。每外扃钥严密,返则盘飧罗具如宾宴,端甚疑惧。侦诸长老,或告之曰:此必若而有异畜之。端乃悟其为螺。为密伺,见一姝丽甚。端前礼问其故。神亦不隐,遂应之曰:吾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遣我为君具食。今限满当去。故为君所窥我去留壳与君。端用以居粮,其米常溢。今福州西北三十里有螺江,其得名由此云。”
民国林其蓉《闽江金山志》附“闽江金山左近疆域全图”中,清楚标明了螺女江和螺女庙的地点,就在上街侯官市镇国宝塔附近。据上街老人会乡耆介绍,螺女庙在今国宾馆西向。
有人说,观音、田螺姑娘,以及一切的宗教信仰,都是统治阶级为了欺骗、麻痹劳动人民,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忍受奴役而捏造出来的。但我们宁愿相信,它们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造,饱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望。正是这些美丽的传说,让这片山明水秀的土地,变得更加丰饶动人。(■ 朱燕英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