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
内容更新时间:2008-09-13 01:13:34来源:闽侯乡音报

蕉溪桥底部。

新发现木构廊桥——廷坪蕉溪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说起《清明上河图》,只要对我国绘画史有基本了解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这些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但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纤毫俱现,极富情趣。显示了画家超常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
这副名贵的画作,因其珍贵,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后世仿作也数不胜数,但是,仿作者如果不具备桥梁的专业知识,即使绘画技巧再高明,也很容易露出马脚。因为现存《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一座木拱虹形大桥,但是许多赝品中都画作石拱桥,这座桥,因此也成为鉴定画作真伪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从外观上看近似半圆弧形,像雨后出现在天际的彩虹,虹桥之名由此而来。这种桥不设桥柱,减少了水流对桥的冲刷,延长了桥梁的寿命。拱架系统由两组木拱骨彼此错开排比搭架,再用绳索捆绑而成,具有很高的承重力和稳定性。
宋室南渡之后,汴京逐渐失去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的作用,汴水也逐渐失去漕运作用,河道也随之逐渐淤塞、更道,再加上虹桥木拱较石拱的不耐久性,造型独特的虹桥在中国的北方逐渐消失了。自明代以后,山西、河南、安徽就再没有虹桥桥式再建的记录,人们一度认为木拱虹桥已失传。
20世纪70年代,在闽浙一带调查的考古工作者们却意外地发现了与木拱虹桥极为相似的木拱廊桥。它们均为全木结构,不设桥柱,由圆木交错排列形成拱架,如长虹卧波。经考证后得知,闽浙一带造木拱桥的世家多来源于北方,而且在宋室南迁之前,闽浙地区都没有发现木拱桥的遗迹。由此可以推断,闽浙一带的木拱桥是跟随中原文化南渐的脚步一起流传过来的。
近日,县文物普查小组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廷坪乡新发现四座木拱廊桥——塘里桥、蕉溪桥、坑坪桥和泰山桥,正是这种古老的桥式。从造桥工艺上来讲,可以说木拱廊桥是汴水虹桥的改良升级版。
他们最明显的区别,是木拱廊桥在桥面上都建有廊屋,适应了南方多雨的气候,使来往行人真正“风雨无阻”,同时,也增加桥梁自重,增强了稳定性。另外,廊屋还有利于木构件保持干燥,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
同时,汴水虹桥桥面为拱坡,虽然能够提高桥梁的净高,方便船只通行,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行人上下桥的困难。而木拱廊桥多为平坡桥面,方便行人往来。而且,闽地的木拱廊桥多架于两山之间的溪谷之上,以两岸天然巨岩为桥基,桥梁离水面很高,也不存在阻碍船只通行的问题。
汴水虹桥的木拱在连接点上使用北方常用的鬃绳捆扎技术,而南方的木拱廊桥使用的则是榫卯技术,拱梁结构外形略似“八”字形,结构更加紧密牢固,而且适应河道、跨越空间的能力更强,单跨跨越河道的范围可以从9米左右一直到42米左右。
木拱桥的整体构架比较单薄,既要防腐,还要防水冲。汴水虹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把桥两端的拱木埋了很大一截在垫土中,但这样一来,木料水分不易蒸发,极易腐烂。闽浙一带的木拱廊桥则采用干砌大卵石构筑桥台,既稳固,又能使木拱架长期保持干燥,大大延长了桥梁的使用时间。
正是这些优点,使得木拱廊桥这种古老的桥式,在今日仍得以留存,并获得“桥梁活化石”的美称。
闽地的木拱廊桥,跟中原地区的桥梁相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给予造桥工匠、普通劳动人民以极大的尊重。
重农抑商、重文轻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中原的桥梁,即使造得再美观精致,造桥的工匠也永远只能是幕后的英雄。而在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地的闽地,情形则大为不同。建桥工匠的名字,往往被慎而重之地记录下来,并堂而皇之地挂在文人墨客撰书的楹联之间。这次新发现的泰山桥,即如此,工匠徐添春的名字,被恭恭敬敬地楷书于桥的正梁之上。
这些耸峙在两山之间、清流之上的廊桥,在交通不便的时代,不仅是连接各村的交通要道,也是小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以及重要信息的发布站。也许,它们曾经如汴水虹桥一样繁华,也有人在上面演绎过如《廊桥遗梦》一样哀婉凄绝的爱情故事。如今,越来越多的石构桥和钢筋混凝土桥取代了它们曾经的地位,被闲置的木拱廊桥,只能在绿水青山之间留下美丽的倩影,孤独地回忆那过往的一切。更有甚者,成为村民堆放柴禾等杂物的地方,虽然是发挥了余热,但却不免有“走水之虞”。(■ 曾致远 朱燕英)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这些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但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纤毫俱现,极富情趣。显示了画家超常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
这副名贵的画作,因其珍贵,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后世仿作也数不胜数,但是,仿作者如果不具备桥梁的专业知识,即使绘画技巧再高明,也很容易露出马脚。因为现存《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一座木拱虹形大桥,但是许多赝品中都画作石拱桥,这座桥,因此也成为鉴定画作真伪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从外观上看近似半圆弧形,像雨后出现在天际的彩虹,虹桥之名由此而来。这种桥不设桥柱,减少了水流对桥的冲刷,延长了桥梁的寿命。拱架系统由两组木拱骨彼此错开排比搭架,再用绳索捆绑而成,具有很高的承重力和稳定性。
宋室南渡之后,汴京逐渐失去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的作用,汴水也逐渐失去漕运作用,河道也随之逐渐淤塞、更道,再加上虹桥木拱较石拱的不耐久性,造型独特的虹桥在中国的北方逐渐消失了。自明代以后,山西、河南、安徽就再没有虹桥桥式再建的记录,人们一度认为木拱虹桥已失传。
20世纪70年代,在闽浙一带调查的考古工作者们却意外地发现了与木拱虹桥极为相似的木拱廊桥。它们均为全木结构,不设桥柱,由圆木交错排列形成拱架,如长虹卧波。经考证后得知,闽浙一带造木拱桥的世家多来源于北方,而且在宋室南迁之前,闽浙地区都没有发现木拱桥的遗迹。由此可以推断,闽浙一带的木拱桥是跟随中原文化南渐的脚步一起流传过来的。
近日,县文物普查小组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廷坪乡新发现四座木拱廊桥——塘里桥、蕉溪桥、坑坪桥和泰山桥,正是这种古老的桥式。从造桥工艺上来讲,可以说木拱廊桥是汴水虹桥的改良升级版。
他们最明显的区别,是木拱廊桥在桥面上都建有廊屋,适应了南方多雨的气候,使来往行人真正“风雨无阻”,同时,也增加桥梁自重,增强了稳定性。另外,廊屋还有利于木构件保持干燥,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
同时,汴水虹桥桥面为拱坡,虽然能够提高桥梁的净高,方便船只通行,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行人上下桥的困难。而木拱廊桥多为平坡桥面,方便行人往来。而且,闽地的木拱廊桥多架于两山之间的溪谷之上,以两岸天然巨岩为桥基,桥梁离水面很高,也不存在阻碍船只通行的问题。
汴水虹桥的木拱在连接点上使用北方常用的鬃绳捆扎技术,而南方的木拱廊桥使用的则是榫卯技术,拱梁结构外形略似“八”字形,结构更加紧密牢固,而且适应河道、跨越空间的能力更强,单跨跨越河道的范围可以从9米左右一直到42米左右。
木拱桥的整体构架比较单薄,既要防腐,还要防水冲。汴水虹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把桥两端的拱木埋了很大一截在垫土中,但这样一来,木料水分不易蒸发,极易腐烂。闽浙一带的木拱廊桥则采用干砌大卵石构筑桥台,既稳固,又能使木拱架长期保持干燥,大大延长了桥梁的使用时间。
正是这些优点,使得木拱廊桥这种古老的桥式,在今日仍得以留存,并获得“桥梁活化石”的美称。
闽地的木拱廊桥,跟中原地区的桥梁相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给予造桥工匠、普通劳动人民以极大的尊重。
重农抑商、重文轻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中原的桥梁,即使造得再美观精致,造桥的工匠也永远只能是幕后的英雄。而在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地的闽地,情形则大为不同。建桥工匠的名字,往往被慎而重之地记录下来,并堂而皇之地挂在文人墨客撰书的楹联之间。这次新发现的泰山桥,即如此,工匠徐添春的名字,被恭恭敬敬地楷书于桥的正梁之上。
这些耸峙在两山之间、清流之上的廊桥,在交通不便的时代,不仅是连接各村的交通要道,也是小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以及重要信息的发布站。也许,它们曾经如汴水虹桥一样繁华,也有人在上面演绎过如《廊桥遗梦》一样哀婉凄绝的爱情故事。如今,越来越多的石构桥和钢筋混凝土桥取代了它们曾经的地位,被闲置的木拱廊桥,只能在绿水青山之间留下美丽的倩影,孤独地回忆那过往的一切。更有甚者,成为村民堆放柴禾等杂物的地方,虽然是发挥了余热,但却不免有“走水之虞”。(■ 曾致远 朱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