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文魁匾引出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2008-09-05 13:59:51来源:闽侯乡音报

大湖陈氏祖屋。
 
文魁匾变成祖屋大门。
     
        2008年8月25日,县博物馆人员赴大湖乡东乾村左白自然村进行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一块张师诚题名的文魁匾变成了一陈氏祖屋的大门。
      该匾长2.96米,宽0.76米。匾白底黑字,正文凸塑“文魁”行书大字,字径0.55米;上下款分别粘贴有“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张师诚为”、“嘉庆丁卯科中式举人陈上彤立”,扁宋字体,字径7厘米。
      文魁匾做门扇已令人嗟叹,而匾上的“张师诚”字样更让人惊诧。
      据了解,张师诚(?-1830年)字心友,号兰渚,浙江归安人。1784年,乾隆南巡恩试,张师诚中第为举人,1790年,他再高中进士,并任翰林院庶吉士。1806年,张师诚前往福建担任福建巡抚,管辖福建台湾两地。1807年,他积极整饬两地积弊事宜,并有效制止了蔡牵及朱濆等海贼作乱。1809年升为闽浙总督,是为清朝封疆大吏。同年,他与台湾名将王得禄、邱良功合作会攻,彻底消灭蔡牵势力,1811年又把本来为平埔族的噶玛兰地区(今台湾宜兰)置厅管辖。1813年,他坐视福建詹天香民变,降级留任。1814年因该罪过降调江苏巡抚,后又历数官职,卒于1830年。
      说起张师诚也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说到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则妇孺皆知。林则徐就是由张师诚发现并提拔起来的。
      新闻界前辈高拜石先生的《古春风楼琐记》详细记载了张师诚两试林则徐的佳话。
      当时张师诚任闽浙总督,他看到那时吏治日益腐败,朝政日益颓败,盗贼蜂起的现象,觉得非要培养一些拨乱反正、有担当、有魄力的人物不可,而这种人应该有“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涵养功夫。
      那时林则徐还是个穷书生,在长乐县衙门担任“书启(掌管书信的人)”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师诚看到了林则徐所作的书信,对他的才华大为钦佩。于是,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林则徐请了来。
      一天,长乐县太爷突然接到抚辕四百里排班的羽书,拿办林则徐解省。县令深知林则徐平日为人,绝不可能作出出轨的事情,巡抚大人怎么会以捉拿江洋大盗的方式,行文拿捕呢?好心的县太爷劝林则徐赶紧逃走,以避其祸。但林则徐却婉拒了县令的好意,坚请归案,听凭押解上省。他说:“苟有罪,不逃刑,无,则可大白于世,不能以含糊了事!”
      县令无奈,于是亲自押解林则徐到省。报到后,张师诚叫县令退下,把林则徐请到内室,拿出几封书信问是否为他所作,林则徐点头称是,张师诚马上换了脸色,起身握住林则徐的手,说:“我早知道先生文才过人,想委屈你当记室(掌书记之官),押解之事,不过是为了试试你的胆量罢了。”言毕大笑,从此,林则徐从一个穷书生一跃成为巡抚大人的座上宾。
      张师诚把林则徐收为幕宾后,还没停止对他的测试。
      当年腊月,林则徐按照清朝惯例,恭恭敬敬地代张师诚楷书了黄绫贺岁奏折,准备等张过目后即回家与老母团聚。张师诚初看时面有喜色,但最后却突然拿笔在折上改了几个不相干的字,叫林则徐重新写过,等他赴行宫贺岁请圣安回衙之后,再行拜奏。林则徐虽恐老母盼望,但仍然提起精神,一笔一划重新写过,静坐等候抚军大人回衙拜表。
      等到天亮,张师诚才回府,他见林则徐一夜未眠仍神采奕奕,且奏折书写得一丝不苟,越到后面越是有精神,不由得大喜,向林则徐作一长揖,说:“老夫阅人无数,现在看你的书法,越临结尾,越有精神,老兄他日功业胜吾万万,愿以子孙相托!”
      林则徐回到家里,才发现张师诚早已派人给他母亲送信,并送去二百两银子过年。
      那年,林则徐高中举人,不久又中了进士,调入翰林院。林则徐最后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与张师诚的大力提携与帮助是分不开的。林则徐对张师诚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张师诚六十寿辰的时候,林则徐写祝贺文章,其中说:“我夫子爱才如性命,染人如丹青,扶寒峻如济舟行,引后进如培弟子。”盛赞张师诚爱才和乐于助人的美德。林则徐在从政为官的30年中,自始至终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与张师诚的影响和自己的亲身感受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张师诚还为抗金名相李纲重修了陵墓。据陈赓焕《惕园初稿》记载,重修李纲陵墓,为陈赓焕所倡议,乡人游光绎、吴贤湘等向时任福建巡抚的张师诚请示后,共同赞助而终成其事。至今在李忠定公墓坟台前正中还树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嘉庆十五年秋八月 宋丞相李忠定公之墓 福建巡抚张师诚重修”字样。
      福州另一清末名臣、文学家梁章钜也曾是张师诚幕下之宾。
      梁章钜(1775~1849年),字闳中、茞林,号茞邻,晚号退庵。祖籍长乐县,后移居福州。他生长在明清以来“书香世业”之家,“幼而颖悟”,四岁从母开蒙读书,九岁能诗,并博览群书,立志著作,二十岁中举人,嘉庆年间时二十八岁成进士。嘉庆十年(1805年)开始任礼部主事,嘉庆十二年(1807年),掌浦城浦南书院讲席。次年,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与好友林则徐一起为张师诚出谋划策,平定贼匪。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考选军机京章。道光元年(1821年)升为礼部员外郎,任大清通礼馆、内廷方略馆编修。后来,历任湖北荆州知府、江南淮海河务兵备道,以及江苏、山东、江西按察使,江苏、甘肃、直隶布政使;鸦片战争期间,任广西、江苏巡抚,一度兼署两江总督,不久以疾告归。梁章钜壮年,于嘉庆年间在京曾加入宣南诗社。晚年,由其子梁恭辰迎养于温州官署,从事诗文著作。生平著作有《枢垣纪略》、《退庵随笔》、《文选旁证》、《归田琐记》、《浪迹丛谈》等七十余种刊行于世。
      梁章钜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同时又是一个著作等身的文学家。好友林则徐曾说:官场上的人,著作没有比梁章钜更多的人了。他七十寿辰时,好友王淑兰为他祝贺的对联则非常贴切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高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如果说林则徐、梁章钜等是千里马,张师诚则是当之无愧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这块匾是张师诚为嘉庆丁卯科中式举人陈上彤所立,张师诚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由此也可见一斑。
      几百年过去,人事巨变,昔日代表风光与荣耀的文魁匾,如今却被目不识丁的村民用来做门板,“三十年功名尘与土”,而今繁华褪去,只留下故事任人评说。(■ 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