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门桥

内容更新时间:2008-08-29 15:52:17来源:闽侯乡音报

     
十四门桥。   曾江  摄
 
      水,轻轻的,柔柔的,但却能毫不费力地把坚厚的大地切割出宽宽窄窄、深深浅浅的大沟小壑。这样多水多沟壑的地方,人们叫它“水乡”。故乡闽侯就拥有这“水乡” 的美称。
      聪慧的闽侯水乡先人们长久地怀着把被流水切割成碎块的大地接合起来的愿望,于是他们想着并造出各种各样的桥,木构桥、铁索桥、石拱桥、石板桥、踏步桥、风雨桥……从讲求适用到趋向唯美,从恪守理性到追求人性化。如实用的石拱桥,像一个个美丽的戒指,戴在内河的纤纤细指上;悠悠的“风雨桥”,廊屋的雍和而多情,护栏的爱意与可靠,人见人爱。
      风雨沧桑。直到今天,闽侯还存着许多古桥。其中有一座福州地区最长的古石桥,横跨旗山的可溪之东、西岸,名叫十四门桥,这名因桥有十四道郦水孔门而得。
      因为有了这座十四门桥,还因为乡人在桥头种植了今已枝繁叶茂的榕树,这里原名惠化里的村庄改为榕桥村。
      小桥、流水、人家,榕桥村是江南水乡中一个秀美典雅的村庄。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闽县和侯官县分治;武德八年(625年),侯官县治迁到现今的上街侯官。上街榕桥村是当时永泰进入上街侯官的必经之路,也是上街乡民劳动生产耕作和生活频繁往来之地。村中的可溪是必经路途中又一必经之道。可溪不但直接受到闽江潮起潮落的支配,而且也受源发自永泰、闽清群山汇集而来的溪流影响。一旦山洪爆发,穿行可溪两岸的船只,船翻人落便是家常便饭。
      洪涛吞噬着生命,生命呼唤着解民忧解民难的慷慨义士。此刻一位名叫林居广的乡贤挺身而出。他决定独自舍巨资在可溪上修一座桥。桥开建的那一年是1079年,迄今900多年前的宋朝代。
      林居广,是唐末五代开闽都统使、六桥林始祖林硕德的六世孙。居广长兄安宅,是登建炎戊申(1128)科进士,当官当到端明殿大学士兼太子太保,封开国伯。二兄安国,是登绍兴壬戌(1142)科进士第,担任承议郎、监察南康府槠榷军务。林居广因为兄安宅政绩兼助边赈荒,提拔任承议郎,后来辞职归隐家园,不再当官。林居广家中通过世代积累,富甲一方。但他没有因有钱有势而盛气凌人、称霸乡里,却乐于仗义助人。乡中贫穷的人常常得到他的赈济。林居广除建造十四门桥外,还捐资兴建起山禅寺、坐椅桥、濡沁桥等,福荫乡闾,功德无量。因此,林居广深受乡人敬重称道。
      十四门桥工程历时七载。全长约100多米,宽1.8米。桥墩船形,每墩上架两条巨大的石板,两条石板共宽1.5米,厚0.7米,每条石板重量不低于10吨。桥不设栏杆,每个桥墩宽度均超过桥身,墩尖向左右两端伸出,全桥看去似一条蜈蚣。独特的十四门桥与周围美丽的山水风光相互辉映,构筑出一片亮丽的景致。“月华隐映三千界,水气浮沈十四桥。”这是明代诗人陆椿对榕桥十四门桥的赞咏。
      有了十四门桥,榕桥村的乡民安居乐业,过往的行者步履稳健。
      春去秋来,林居广与十四门桥都当流芳千古。(■  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