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 源 寨 土 楼
内容更新时间:2008-08-15 14:42:11来源:闽侯乡音报

溪源寨土楼正门。
1853年,一位叫林有宜的人,在鸿尾乡溪源村为他的子孙盖了一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大屋子。这大屋子俗称土楼。在鸿尾乡有方形大小土楼数十座,溪源寨土楼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土楼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
六朝以来,为躲避战乱,中原汉族无数家族陆陆续续南迁。几多艰辛,几许无奈,进入了南方一些山地,逐渐形成区别于当地土著的客家民系,聚落形式也演化为方方圆圆的土楼这种高大建筑。
今天,这种建筑只有深入到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交界的一些山区才看到。福建的土楼集中分布于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闽江下游的丘陵地带,也有一些因地制宜而建的土楼建筑。
住在土楼里的,都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的后代。一个大的土楼,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
这是一种区别于中国其他汉族地区的传统生活。
鸿尾溪源寨土楼里住着的是溪源村林氏居民,从其始祖林养才定居溪源,繁衍至今已三十多世了。建土楼的林有宜是林养才的第二十世孙。
据了解,乡人对林有宜建造土楼有两种传说:一说林有宜原来贫困潦倒,后得岳父朱家资助5亩薄田,勤俭起家,日积月累,到晚年聚集一笔家财,创建斯楼;另一说是林有宜为岳父修坟,挖出大量金银财宝,后修成此楼。
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或宗族之间的争斗打断,土楼这种高大建筑就会立刻成为保护溪源林氏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堡垒。楼上房间之间,连通着许多小门,平时各过各的,紧急之下,家家开门,就连成一条抵抗外来入侵的大回廊。
土楼四周外墙高大结实,设有窄窗和对外射击的枪眼;土楼前左后右倚角还建有炮楼。当年林氏族人居高临下时,入侵者想必也有些战战兢兢。土楼很高很大,门却很小很窄,第一道包着铁甲, 第二道才是日常进出的木门。
土楼的祖堂大厅一定是设在大屋子的中心。溪源寨土楼有房厅232间,但祭祖敬神、婚丧喜庆、宴请宾客这样或虔诚或哀戚或热闹的活动都在祖堂大厅举行。一代又一代溪源林氏子孙在这里走走拜拜,洒下他们的喜怒哀乐。
溪源土楼的整体布局十分合理,主楼前后三进,八楹七开间,左右配以厢房,面阔三间。后庭院还凿有两口水井,水质洁口感好。楼里还有磨房、浴室等生活配套设施。庭院还铺了排污防涝用的环形排水管道。林有宜冥思苦想精心设计他的大屋子之余,还精雕细刻大屋子的每个构件,如马头墙内绘、阁楼、美人靠、门窗木雕、飞檐翘角等等,让人倍感古韵浓浓,舒心惬意。
从鸿尾乡所在地驱车往西南,经官路、大模、桥头等村,抵达溪源,一路茂林修竹。这是一片竹林资源丰富的乡土。林有宜的土楼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特别是高高围墙内的楼房是全木构建,既防燥又防湿。这些资源已被智慧的乡亲们开发利用,竹编工艺在今天的鸿尾乡被打理的红红火火。
溪源林氏住在其先人精心建筑的大屋子里,一代又一代在闽江下游的零零碎碎、大大小小的山谷盆地间辛勤农耕,过着耕战结合的山民生活。但现代生活的观念和方式已渐渐改变着他们,特别是年轻人。
一个建筑群落孕生一个人文社会,这个小小社会却未必恒定,惟搬之不动的故宅旧屋在原地与时俱古,作一种宗教式的最后守望。这种守望若能受尊重,也是万幸。(■ 曾小榕)
土楼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
六朝以来,为躲避战乱,中原汉族无数家族陆陆续续南迁。几多艰辛,几许无奈,进入了南方一些山地,逐渐形成区别于当地土著的客家民系,聚落形式也演化为方方圆圆的土楼这种高大建筑。
今天,这种建筑只有深入到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交界的一些山区才看到。福建的土楼集中分布于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闽江下游的丘陵地带,也有一些因地制宜而建的土楼建筑。
住在土楼里的,都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的后代。一个大的土楼,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
这是一种区别于中国其他汉族地区的传统生活。
鸿尾溪源寨土楼里住着的是溪源村林氏居民,从其始祖林养才定居溪源,繁衍至今已三十多世了。建土楼的林有宜是林养才的第二十世孙。
据了解,乡人对林有宜建造土楼有两种传说:一说林有宜原来贫困潦倒,后得岳父朱家资助5亩薄田,勤俭起家,日积月累,到晚年聚集一笔家财,创建斯楼;另一说是林有宜为岳父修坟,挖出大量金银财宝,后修成此楼。
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或宗族之间的争斗打断,土楼这种高大建筑就会立刻成为保护溪源林氏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堡垒。楼上房间之间,连通着许多小门,平时各过各的,紧急之下,家家开门,就连成一条抵抗外来入侵的大回廊。
土楼四周外墙高大结实,设有窄窗和对外射击的枪眼;土楼前左后右倚角还建有炮楼。当年林氏族人居高临下时,入侵者想必也有些战战兢兢。土楼很高很大,门却很小很窄,第一道包着铁甲, 第二道才是日常进出的木门。
土楼的祖堂大厅一定是设在大屋子的中心。溪源寨土楼有房厅232间,但祭祖敬神、婚丧喜庆、宴请宾客这样或虔诚或哀戚或热闹的活动都在祖堂大厅举行。一代又一代溪源林氏子孙在这里走走拜拜,洒下他们的喜怒哀乐。
溪源土楼的整体布局十分合理,主楼前后三进,八楹七开间,左右配以厢房,面阔三间。后庭院还凿有两口水井,水质洁口感好。楼里还有磨房、浴室等生活配套设施。庭院还铺了排污防涝用的环形排水管道。林有宜冥思苦想精心设计他的大屋子之余,还精雕细刻大屋子的每个构件,如马头墙内绘、阁楼、美人靠、门窗木雕、飞檐翘角等等,让人倍感古韵浓浓,舒心惬意。
从鸿尾乡所在地驱车往西南,经官路、大模、桥头等村,抵达溪源,一路茂林修竹。这是一片竹林资源丰富的乡土。林有宜的土楼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特别是高高围墙内的楼房是全木构建,既防燥又防湿。这些资源已被智慧的乡亲们开发利用,竹编工艺在今天的鸿尾乡被打理的红红火火。
溪源林氏住在其先人精心建筑的大屋子里,一代又一代在闽江下游的零零碎碎、大大小小的山谷盆地间辛勤农耕,过着耕战结合的山民生活。但现代生活的观念和方式已渐渐改变着他们,特别是年轻人。
一个建筑群落孕生一个人文社会,这个小小社会却未必恒定,惟搬之不动的故宅旧屋在原地与时俱古,作一种宗教式的最后守望。这种守望若能受尊重,也是万幸。(■ 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