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游击队员的峥嵘岁月
内容更新时间:2008-08-01 13:25:09来源:闽侯乡音报
编者按 革命“五老”人员是指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包括参加红军后因伤残回乡的同志),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委(包括老赤卫队员),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默默的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英勇善战的老英雄们,如今都已步入耄耋之年,有的甚至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为了纪念这些老英雄的丰功伟绩,在距建国59周年两个月之际,本报将陆续推出“暮年‘五老’ 光辉人生”专题报道,为读者还原当年他们战斗生活的点点滴滴,敬请关注!

病榻上的王亦潘不忘关心我县大事。
盛夏的关源里,山青水秀,生机盎然。7月16日,记者来到六 村,见到了老游击队员、原荆溪公社工委副书记王亦潘,听他讲述6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讲起游击战争的经验,躺在病榻上的老游击队员王亦潘仍然对毛泽东论述游击战术的“十六字诀”记忆犹新。今年已87岁高龄的王亦潘是荆溪镇六 村王大坑人。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西区游击队,积极投身革命,为解放大军南下,胜利地解放福州和闽侯县作出应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西区工委副书记,荆溪公社工委副书记等职务,继续为革命事业奉献着自己。一年前的一次中风,他得了偏瘫,至今卧病在床。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讲起游击战争的经验,躺在病榻上的老游击队员王亦潘仍然对毛泽东论述游击战术的“十六字诀”记忆犹新。今年已87岁高龄的王亦潘是荆溪镇六 村王大坑人。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西区游击队,积极投身革命,为解放大军南下,胜利地解放福州和闽侯县作出应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西区工委副书记,荆溪公社工委副书记等职务,继续为革命事业奉献着自己。一年前的一次中风,他得了偏瘫,至今卧病在床。
不堪忍受压迫
当上了游击队员
在他20多岁的时候,国民党来到村里拉壮丁,王亦潘就属于征丁的对象。为了躲避征丁,王亦潘咬咬牙向地主借了30多担的谷子,雇一个人去冒名顶替。祸不单行的是,那一年母亲病逝,家里穷得没钱安葬母亲,悲伤不已的他咬咬牙又向地主借了17担的谷子,才把母亲安葬了。“后来我算了一下,加上利息要还60多担的谷子。辛辛苦苦干上一年,还不够还债,这日子哪里还有盼头。”繁重的债务让王亦潘痛苦不已。
是共产党的到来,解决了他的痛苦。1947年8月,中共闽侯西区工委在林森县仁洲村(今闽侯县荆溪镇关源里仁洲村)成立。第二年2月,中共福(清)长(乐)林(森)中心县委成立,林元照担任书记,直属闽中地委领导。此后,县委领导林白、林克俊等干部到各地发展党员。农历七月廿三正是王大坑过传统节日的时候,林克俊等人来到王亦潘家对他说:“我们了解你的情况,不要怕,加入我们的革命队伍,打倒国民党,一起翻身当主人,迎接新中国。”当共产党来到六 村时,王亦潘看到他们纪律严明,对当地百姓不欺压,与农民亲如一家,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到这话,王亦潘毅然登记了名字参加革命。1949年1月,林森县西区游击队在关源王大坑成立。同年6月,编入林森县游击队。
当上了游击队员
在他20多岁的时候,国民党来到村里拉壮丁,王亦潘就属于征丁的对象。为了躲避征丁,王亦潘咬咬牙向地主借了30多担的谷子,雇一个人去冒名顶替。祸不单行的是,那一年母亲病逝,家里穷得没钱安葬母亲,悲伤不已的他咬咬牙又向地主借了17担的谷子,才把母亲安葬了。“后来我算了一下,加上利息要还60多担的谷子。辛辛苦苦干上一年,还不够还债,这日子哪里还有盼头。”繁重的债务让王亦潘痛苦不已。
是共产党的到来,解决了他的痛苦。1947年8月,中共闽侯西区工委在林森县仁洲村(今闽侯县荆溪镇关源里仁洲村)成立。第二年2月,中共福(清)长(乐)林(森)中心县委成立,林元照担任书记,直属闽中地委领导。此后,县委领导林白、林克俊等干部到各地发展党员。农历七月廿三正是王大坑过传统节日的时候,林克俊等人来到王亦潘家对他说:“我们了解你的情况,不要怕,加入我们的革命队伍,打倒国民党,一起翻身当主人,迎接新中国。”当共产党来到六 村时,王亦潘看到他们纪律严明,对当地百姓不欺压,与农民亲如一家,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到这话,王亦潘毅然登记了名字参加革命。1949年1月,林森县西区游击队在关源王大坑成立。同年6月,编入林森县游击队。
不幸被捕
凭着机智成功脱险
凭着机智成功脱险
参加了游击队,王亦潘高兴极了,他积极响应上级党组织的号召,发动身边的群众成立抗丁成员会(简称抗丁会)。开展游击斗争需要枪,王亦潘就带上30多担的谷子秘密到福州买枪。买到枪后,他却不幸被捕,敌人从他身上搜出2把枪。“我是农民。买枪是因为地里野猪多,庄稼破坏严重,逼得没办法才去买枪打野猪的。”面对敌人的审问,他沉着机智地解释着,并一口咬定自己是普通农民。“我的手都被竹篾伤成这样子,还当什么共产党。”看到敌人的语气开始缓和,他灵机一动伸出一天前刚刚被竹篾划伤的手掌。“是啊!这应该是在地里农作的时候划伤的,看他的手就不像是共产党员。”旁边的几个小兵点头附和着。看审问不出结果,敌军头目只好把王亦潘暂时关押在福州西门劳改场。关了10多天后,王亦潘的亲戚找到了在当地很有名望的一个布店老板帮忙疏通关系。敌人想关着王亦潘没多大价值,也乐得顺水作个人情,就让王亦潘保外就医。王亦潘终于逃出了敌人魔掌。
坚持游击战争
解放闽侯
解放闽侯
实践证明“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十六字诀”游击战术在当时非常成功。由于年事已高,王老对参加的战斗印象已不是很深刻,但对于以一排的兵力在关源双溪伏击国民党2个营的战斗仍然记忆犹深。1949年7月初,有2个营的国民党残部分成四路从大湖石牛山往铁岭一带溃退。得知情报后,王亦潘带着一排约30多人的游击队员,利用两侧高山的地势,在双溪一带居高临下伏击敌军。敌军进入射程范围之后,只听到“打!”一声令下,手榴弹、枪弹像雨点一样飞向敌军,进退不能的敌军只能胡乱四处逃窜,狼狈不堪的敌军在溪边丢下10具尸体后往铁岭溃退。敌军退出后,马上组织了大批兵力反扑。在战斗中毫发未伤的游击队员们,马上跟敌人玩起了捉迷藏。找不到游击队的国民党军队,只好跑到仁洲村放火烧房出气。几天后,王亦潘他们又得知国民党有一队后勤车辆经过关源,游击队再次伏击得手,那次的伏击成果颇丰,当场缴获手榴弹70多箱,长短枪6把,军鞋1300多双,电话机、发报机各一部,当场击毙2名汽车兵,俘虏40多人。此后,他们还参加了福古线的伏击,踊跃投入支前工作,为解放大军南下,胜利地解放福州和闽侯县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退休后的王老喜欢和曾经的战友陈显允聚聚,两位老哥一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当年的峥嵘岁月。“王亦潘为人善良正直,革命勇敢坚决,在游击队中威望很高,大家都很拥护他。”谈起王亦潘,为人低调坦诚的陈显允对他的赞扬溢于言表。(记者 王立强)
退休后的王老喜欢和曾经的战友陈显允聚聚,两位老哥一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当年的峥嵘岁月。“王亦潘为人善良正直,革命勇敢坚决,在游击队中威望很高,大家都很拥护他。”谈起王亦潘,为人低调坦诚的陈显允对他的赞扬溢于言表。(记者 王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