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高科技时代下的“昙石山文化”
内容更新时间:2008-06-20 10:48:22来源:闽侯乡音报

第一展厅内昙石山人生活场景(组雕)。

多种多样陶器。

拔牙习俗。

展厅一角。

雕塑:翻开历史的一页。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正门。
省重点建设项目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新馆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终于建成,并于6月14日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举行落成典礼。新建成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结合了声、光、电等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产生全新的视、听觉效果。近日,在新馆落成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博物馆新馆
一进博物馆,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触目所及,是大片大片的绿地和各种各样的花果树。不论是那萋萋的芳草,还是那硕果累累的桃树,亦或是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都让人赏心悦目。这里的一切显得与众不同。新馆依山体走势蜿蜒曲折,外观为灰白色,顶上竟然种上了草皮,只露出几块如解说词里所讲“像一块块新掘出来的石锛、石斧”的区域。馆和山恍若一体。负责带领参观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说:“无需过多的人工痕迹,保护和突显这座装满故事的小山,才是我们真正的主题和大手笔。”
高科技手段模拟远古生活场景
跨入博物馆的大门,迎面矗立着一组雕像,表现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一家三口小憩的场景。孩子脸上欣喜的表情让我们忍不住想随她一起听爸爸讲那神奇的故事。右手边的大屏幕上,正先声夺人地讲述着昙石山沧海桑田的变迁史。
当记者走进第一展厅,不禁被声、光、电等多种方式复原出来的五千年前昙石山人生产、生活的场景所震撼。这第一展厅,更像是一段栈道,但可别小看了它,这段栈道可是应用了大量的科技特技。
墙上大幅的壁画与背景影幕浑然天成,影幕上流动着云彩,耳边回荡着婉转的鸟语和打砸石头的声音,偶尔还能听到远处隐隐传来印度象的长鸣,这一切让人身临其境仿佛坠入繁忙的原始森林。栈道旁的一群雕塑更是活灵活现,有人在捕鱼捞虾,有人在制作陶器,有人在追捕猎物,也有人喜气洋洋地扛着猎获的野猪走在回家的路上。用几块石头搭成的简易灶台还在冒着闪烁的火焰,灶上的釜里似乎正发出汩汩的水声,似乎在散发出诱人的的香味。透过脚下的玻璃栈道,我们还看见沙滩上还留着湿湿的脚印。转到树林背后,则是另一番景象。一个酋长的葬礼正在举行,他安静地躺在并不宽大的墓穴中,墓头上的两名男子,一名手捧塔式壶,另一名跪着高举双手,向天祷告,墓侧跪着一位女子正准备献上丰富的祭祀品,墓尾跪着的亲人正向酋长磕头,我们似乎能听得到他们悲凉的招魂曲:“魂兮归来!” 不长的一截栈道却生动演绎了从生到死的过程,杂而不乱。据介绍,这段栈道顶上还安装了几个音杯,能把各种不同的声音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致混乱。
穿过第一展厅,我们来到了休息厅。这是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有两排供游人休息的坐椅。休息厅里有广播专门介绍昙石山遗址的背景知识以及考古常识。靠墙边摆着六架互动触摸显示屏和一台多媒体电视,开馆后,将播放《相约太平洋》的专题宣传片。记者还发现,这触摸屏里面还设置了一些小游戏,如昙石山人头骨拼接游戏等,寓教于乐。
当记者走进第一展厅,不禁被声、光、电等多种方式复原出来的五千年前昙石山人生产、生活的场景所震撼。这第一展厅,更像是一段栈道,但可别小看了它,这段栈道可是应用了大量的科技特技。
墙上大幅的壁画与背景影幕浑然天成,影幕上流动着云彩,耳边回荡着婉转的鸟语和打砸石头的声音,偶尔还能听到远处隐隐传来印度象的长鸣,这一切让人身临其境仿佛坠入繁忙的原始森林。栈道旁的一群雕塑更是活灵活现,有人在捕鱼捞虾,有人在制作陶器,有人在追捕猎物,也有人喜气洋洋地扛着猎获的野猪走在回家的路上。用几块石头搭成的简易灶台还在冒着闪烁的火焰,灶上的釜里似乎正发出汩汩的水声,似乎在散发出诱人的的香味。透过脚下的玻璃栈道,我们还看见沙滩上还留着湿湿的脚印。转到树林背后,则是另一番景象。一个酋长的葬礼正在举行,他安静地躺在并不宽大的墓穴中,墓头上的两名男子,一名手捧塔式壶,另一名跪着高举双手,向天祷告,墓侧跪着一位女子正准备献上丰富的祭祀品,墓尾跪着的亲人正向酋长磕头,我们似乎能听得到他们悲凉的招魂曲:“魂兮归来!” 不长的一截栈道却生动演绎了从生到死的过程,杂而不乱。据介绍,这段栈道顶上还安装了几个音杯,能把各种不同的声音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致混乱。
穿过第一展厅,我们来到了休息厅。这是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有两排供游人休息的坐椅。休息厅里有广播专门介绍昙石山遗址的背景知识以及考古常识。靠墙边摆着六架互动触摸显示屏和一台多媒体电视,开馆后,将播放《相约太平洋》的专题宣传片。记者还发现,这触摸屏里面还设置了一些小游戏,如昙石山人头骨拼接游戏等,寓教于乐。
分门别类展示古代文明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第二展厅。这里主要以出土文物和图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昙石山人的生产、生活、社会意识的情况和昙石山文化的源流,反映了昙石山文化与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尤其是与海峡对岸的台湾岛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记者在展厅内看到各种类型的昙石山遗址的出土文物:如昙石山人使用的生活用品,陶罐、陶壶、陶鼎等;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如骨锥,贝铲、贝刀、贝壳项链等;甚至还有兽骨、鱼骨、贝壳等遗骸。通过实物和动画模拟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复原远古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辅以多媒体解说等高科技展示手法,突出了昙石山文化的海洋性文化特征。整个展厅设计的非常人性化,有自助电脑查询,感应式展柜光效等等设计。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序厅至第二展厅,依次介绍了昙石山遗址、昙石山文化、昙石山人、昙石山人的生产、生活场景、生产、生活工具、社会意识、源流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博物馆将摆脱过去过于沉闷呆板的陈列展览方式,在文字、图片、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基础上,大量应用声、光、电等特效,集文物博览、科考探秘、休闲观光为一体。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八闽大地,将成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术科研基地。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第二展厅。这里主要以出土文物和图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昙石山人的生产、生活、社会意识的情况和昙石山文化的源流,反映了昙石山文化与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尤其是与海峡对岸的台湾岛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记者在展厅内看到各种类型的昙石山遗址的出土文物:如昙石山人使用的生活用品,陶罐、陶壶、陶鼎等;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如骨锥,贝铲、贝刀、贝壳项链等;甚至还有兽骨、鱼骨、贝壳等遗骸。通过实物和动画模拟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复原远古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辅以多媒体解说等高科技展示手法,突出了昙石山文化的海洋性文化特征。整个展厅设计的非常人性化,有自助电脑查询,感应式展柜光效等等设计。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序厅至第二展厅,依次介绍了昙石山遗址、昙石山文化、昙石山人、昙石山人的生产、生活场景、生产、生活工具、社会意识、源流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博物馆将摆脱过去过于沉闷呆板的陈列展览方式,在文字、图片、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基础上,大量应用声、光、电等特效,集文物博览、科考探秘、休闲观光为一体。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八闽大地,将成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术科研基地。
全部展馆预计年底建成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只是开始,二期遗址厅改建工程已于去年11月中旬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意,目前正在图审中,预计年底建设完成。
全部建成后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将成为融博物馆、考古遗址现场和遗址公园为一体的展示园区,占地面积将达到108.8亩,总建筑面积601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主馆建筑面积为4810平方米,拥有各种规格的展厅3个,可举办、引进各种类型、规格的中外艺术展览。展览陈列综合运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系统地展示了昙石山人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另外有综合服务用房1200平方米以及室外总体、文化雕塑主景观、停车场、步行道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记者 曾致远)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只是开始,二期遗址厅改建工程已于去年11月中旬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意,目前正在图审中,预计年底建设完成。
全部建成后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将成为融博物馆、考古遗址现场和遗址公园为一体的展示园区,占地面积将达到108.8亩,总建筑面积601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主馆建筑面积为4810平方米,拥有各种规格的展厅3个,可举办、引进各种类型、规格的中外艺术展览。展览陈列综合运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系统地展示了昙石山人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另外有综合服务用房1200平方米以及室外总体、文化雕塑主景观、停车场、步行道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