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曾经的辉煌

内容更新时间:2008-04-18 10:49:21来源:闽侯乡音报

     
双龙工艺厂。
 
厂长万冠华
 
      在改革开放初期,座落于我县南屿双龙 (今龙泉)大樟溪之畔的双龙工艺厂,因其灵活、高效、诚信、规范的经营理念而倍受注目, 被誉为“乡镇企业一枝花”,成了队办企业的一颗明珠, 蜚声八闽。经济学家钱俊瑞,时任省委书记项南、陈光毅,国家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和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同志等先后莅临该厂参观、指导。1983年第九期《福建画报》以《小工厂大名堂》为题,高度称赞了该厂改革成效。厂长万冠华同志也因此被评为福建省最佳农民企业家, 并破格提升为闽侯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被福州大学等多家单位聘为客坐教授。
      万冠华于1962年创办了双龙工艺厂,初期资金仅180元,工人仅7人。工厂在“文革”中几经起落,几乎人散厂毁。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极大地激发了社、队办企业的积极性。 双龙大队决定把工厂的人权、财权、生产权完全交给了万冠华。从此,“双龙”便开始了腾飞。
      双龙工艺厂从单一产品开始,后转换生产竹、木、铝、塑料四大类,370余品种。其中,塑料挂屏充满了民俗色彩,深受群众喜爱;绣花圈、羊毛针、镀金银帐钩等紧缺用品为百姓所青睐。据1983年统计, “双龙”厂共有四千多家客商与它签订近万份合同,产品行销29个省、市、区及港澳,个别产品还经香港进入了台湾,甚至远销美、英、日、新加坡国际市场。
      一个小厂何以这般生意兴隆,财通四海呢? “双龙”人首先是依靠信息追踪市场。全厂50多名推销员,他们一方面推销产品,另一方面收集全国小商品信息,加之每年两次全国订货会,形成自己一套信息网络。当时在市场上有许多厂家因材料缺乏而纷纷停产一些民用产品,而“双龙”厂却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替代材料予以填补并进行独家生产,一投入市场就大受欢迎。“人家不干的我们干!”“双龙”人正是以这种敢拼会赢的精神,不断开拓市场销路。锈花圈和羊毛针产品,曾创下了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或近一半的记录。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商品,沿着薄利多销的渠道,叩开了市场大门。二是追求生产高效率。“八骏马”塑料挂屏投产试销就订单不断, “双龙”人就紧紧抓住商机,加班加点生产,抢占市场每个角落。然而市场上仿制品很快就接踵而至。面对严峻形势, “双龙”厂果断降低价格50%,稳住了市场份额。三是讲求信誉。及时向客户发货,谅解客户难处不断赢得信赖。“八骏马”塑料挂屏市场畅销时, 天津有个客户欲将其它产品退掉,换进“八骏马”塑料挂屏, “双龙”人不但同意更换,而且还主动承担了货运费。结果天津客户又增订了2000多面“八骏马”塑料挂屏。四是严格管理制度。“双龙”厂不但制定有关生产、销售、成本等管理制度,而且出台了100多条奖惩条例。厂长万冠华以身作则,对其亲属更是严格要求。有个亲戚在推销产品中弄虚作假被他开除了。当家人的严格自律,往往成了无声的法令进而影响全厂生产和销售。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双龙工艺厂由于盲目性建设和投资,强力扩张,致使企业高筑债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原来手工作坊的产品逐渐失去竞争力而淡出市场,企业陷入亏损境地。为了偿还不良贷款本息,企业不得不交纳巨额的“学费”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