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菠菠粿
内容更新时间:2008-04-18 13:58:43来源:闽侯乡音报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物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在清明节气的前一天恰是寒食节。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割下一块腿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晋国国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大肆封赏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怀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由于寒食节是在清明节气的前一天,故常把寒食活动延伸到清明节气,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节和清明节气合而为一演变为清明节。现在清明节取代寒时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习俗。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在清明节的习俗中,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所以清明节是一个富有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祭扫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在清明节用菠菠粿来祭祀祖先互赠亲友却是福州特有的风俗。菠菠粿又名清明粿,是用菠叶的液汁渗入米粉浆,揉成粿皮,用它来包裹枣泥或豆沙、萝卜丝百果等制成。旧时,小康以上的家庭,均自备有雕刻精细的印模,印制菠菠粿,上面还有氏族堂号。
福州清明节制造菠菠粿的风俗,宋元明三朝未见记载,大约在清乾隆以后才兴起的。考其渊源,应由“寒食”和“青饭”演变而来的。寒食的食物各地不同,《三山志》载,福州:“州民踏青,东郊尤盛,多拾野菜煮臛,谓之菜臛,亦唐人杏粥、榆羹之意也。”臛就是肉羹,菜臛即野菜和肉羹一起煮成的菜粥。菠是一种野菜,“菜菠菠粥”后来就演变成“菠菠粿”。至于“青饭”风俗则源于任敦食枳饭成仙的故事。这风俗流传福州已有悠久历史,《三山志》载:“南枳木冬夏常青,取其叶搞碎渍米为饭,染成绀青之色,日进一合,可以延年。”“南枳”就是现在的乌饭树。这种用植物染色的米饭,后来也发展为粿。(■ 曾小榕)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物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在清明节气的前一天恰是寒食节。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割下一块腿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晋国国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大肆封赏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怀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由于寒食节是在清明节气的前一天,故常把寒食活动延伸到清明节气,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节和清明节气合而为一演变为清明节。现在清明节取代寒时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习俗。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在清明节的习俗中,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所以清明节是一个富有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祭扫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在清明节用菠菠粿来祭祀祖先互赠亲友却是福州特有的风俗。菠菠粿又名清明粿,是用菠叶的液汁渗入米粉浆,揉成粿皮,用它来包裹枣泥或豆沙、萝卜丝百果等制成。旧时,小康以上的家庭,均自备有雕刻精细的印模,印制菠菠粿,上面还有氏族堂号。
福州清明节制造菠菠粿的风俗,宋元明三朝未见记载,大约在清乾隆以后才兴起的。考其渊源,应由“寒食”和“青饭”演变而来的。寒食的食物各地不同,《三山志》载,福州:“州民踏青,东郊尤盛,多拾野菜煮臛,谓之菜臛,亦唐人杏粥、榆羹之意也。”臛就是肉羹,菜臛即野菜和肉羹一起煮成的菜粥。菠是一种野菜,“菜菠菠粥”后来就演变成“菠菠粿”。至于“青饭”风俗则源于任敦食枳饭成仙的故事。这风俗流传福州已有悠久历史,《三山志》载:“南枳木冬夏常青,取其叶搞碎渍米为饭,染成绀青之色,日进一合,可以延年。”“南枳”就是现在的乌饭树。这种用植物染色的米饭,后来也发展为粿。(■ 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