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古渡寻遗迹
内容更新时间:2008-04-18 10:41:00来源:闽侯乡音报

陈毓水在仔细辨认石刻。
本报讯 4月14日,本报新闻热线22077110接到南屿镇陈先生来电,在双龙村浦口发现一摩崖石刻遗迹,上面记载着浦口始祖陈君得修渡口的事迹。15日,顺着双龙村主任陈光栋的指引,记者在大樟溪畔一个通往双龙保恩自然村的古渡口处找到了这处遗迹。
古朴渡口觅遗迹
龙湖(今天的双龙浦口)陈氏二十二世孙现年80岁的村老人协会会长陈毓水,曾参加了2000年龙湖陈氏族谱的修撰。他告诉记者,几年前村民们在整修渡口石阶时,发现了一个记载陈氏始祖功绩的摩崖石刻。细心的乡亲陈振东发现后,认为这是记载陈氏始祖功绩的石刻,很有文物价值,在他的建议下这块石刻被竖立在渡口保护起来。黄昏,记者来到一片古树掩映的双龙古渡口处看到了这个石块,整个石块长约1米,宽0.8米,厚0.3米,石块右侧有两排摩崖石刻,从右至左,纵向阴刻着八个楷体大字:“陳君得創 大道渡頭”。每个楷体大字约20厘米×20厘米大小,每个字用蓝漆顺写着。在其旁边还有一些字迹无法辨认的小字。斜阳,渡口,渡船,古树,石刻,在风景秀丽的大樟溪畔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龙湖(今天的双龙浦口)陈氏二十二世孙现年80岁的村老人协会会长陈毓水,曾参加了2000年龙湖陈氏族谱的修撰。他告诉记者,几年前村民们在整修渡口石阶时,发现了一个记载陈氏始祖功绩的摩崖石刻。细心的乡亲陈振东发现后,认为这是记载陈氏始祖功绩的石刻,很有文物价值,在他的建议下这块石刻被竖立在渡口保护起来。黄昏,记者来到一片古树掩映的双龙古渡口处看到了这个石块,整个石块长约1米,宽0.8米,厚0.3米,石块右侧有两排摩崖石刻,从右至左,纵向阴刻着八个楷体大字:“陳君得創 大道渡頭”。每个楷体大字约20厘米×20厘米大小,每个字用蓝漆顺写着。在其旁边还有一些字迹无法辨认的小字。斜阳,渡口,渡船,古树,石刻,在风景秀丽的大樟溪畔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陈氏族谱寻往事
在双龙村委,记者看到了双龙村的族谱——“三桂堂龙湖陈氏族谱”,在陈毓水的介绍下,一段与陈君得以及渡口有关的尘封往事便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双龙浦口陈氏始祖德保字君得,元末明初人,生于长乐县的一个官宦之家,小时候就很聪明。13岁那年(公元1308年)为避祸,他流浪到大樟溪畔的龙湖(今天的双龙浦口),在一户范姓人家当雇工。两年后,他就自立门户,在江边沙洲上搭草棚放养水鸭姆为生,所以后世俗称“鸭姆祖宗”。由于他饲养得法,水鸭姆日见茁壮肥大,更令人称奇的是,每只鸭子每天都能生出两个蛋。高兴异常的他认为是个好兆头,就更加勤奋地创业。很快他就娶妻生子,在贤惠的妻子帮助下,事业日渐发达,逐渐发家致富,成为龙湖大户,为陈氏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打下坚实的基础,奠定了龙湖陈氏的万世基业。他发家致富后,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他在村里造雁塔、修路、建渡口等造福百姓。这一段在族谱中是这样记录着:“公致富后在村头造雁塔为后代子孙采芹折桂的功名记录碑记,在江干水道建道头以利乡民,立碑镌‘大道渡头,陈君得创’,石碑经700年至今犹存,字迹分明,先祖功德仍历历可见。”
关于这个古渡口,记者在《闽侯县志》上没有找到相关记载。据了解,古代大樟溪沿岸的人出行,主要是靠水路,双龙村古渡口也是很重要的遗迹,以前从福州到永泰,这个渡口是一个很大的中转站,一般是从湾边上船,到双龙下船,然后通过陆路到永泰。福州现存的古渡口能留下来是很有意义的。县博物馆馆长曾江告诉记者,这一处古渡口摩崖石刻遗迹记述着陈君得修建浦口大道,创建浦口旧轮渡码头的事迹。古渡口摩崖石刻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的考古发现,对研究我县古代水上交通历史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在双龙村委,记者看到了双龙村的族谱——“三桂堂龙湖陈氏族谱”,在陈毓水的介绍下,一段与陈君得以及渡口有关的尘封往事便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双龙浦口陈氏始祖德保字君得,元末明初人,生于长乐县的一个官宦之家,小时候就很聪明。13岁那年(公元1308年)为避祸,他流浪到大樟溪畔的龙湖(今天的双龙浦口),在一户范姓人家当雇工。两年后,他就自立门户,在江边沙洲上搭草棚放养水鸭姆为生,所以后世俗称“鸭姆祖宗”。由于他饲养得法,水鸭姆日见茁壮肥大,更令人称奇的是,每只鸭子每天都能生出两个蛋。高兴异常的他认为是个好兆头,就更加勤奋地创业。很快他就娶妻生子,在贤惠的妻子帮助下,事业日渐发达,逐渐发家致富,成为龙湖大户,为陈氏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打下坚实的基础,奠定了龙湖陈氏的万世基业。他发家致富后,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他在村里造雁塔、修路、建渡口等造福百姓。这一段在族谱中是这样记录着:“公致富后在村头造雁塔为后代子孙采芹折桂的功名记录碑记,在江干水道建道头以利乡民,立碑镌‘大道渡头,陈君得创’,石碑经700年至今犹存,字迹分明,先祖功德仍历历可见。”
关于这个古渡口,记者在《闽侯县志》上没有找到相关记载。据了解,古代大樟溪沿岸的人出行,主要是靠水路,双龙村古渡口也是很重要的遗迹,以前从福州到永泰,这个渡口是一个很大的中转站,一般是从湾边上船,到双龙下船,然后通过陆路到永泰。福州现存的古渡口能留下来是很有意义的。县博物馆馆长曾江告诉记者,这一处古渡口摩崖石刻遗迹记述着陈君得修建浦口大道,创建浦口旧轮渡码头的事迹。古渡口摩崖石刻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的考古发现,对研究我县古代水上交通历史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