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历史印迹上的文化符号

内容更新时间:2008-04-07 09:03:39来源:闽侯乡音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尚干珠山庵塔。
 
      塔起源于古印度,梵文音译“窣堵坡”、“兜婆”、“私偷簸”、“佛图”、“浮图”、“浮屠”、“塔婆”等,都是坟冢的意思,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塔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与我国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历代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我县现存的古塔较多,类型丰富,唐宋元明清各朝均有遗留,其中最大的约有10米高,最小的只有10多公分,在文物星罗棋布的闽侯县,形成一支独特的风景线——
古塔繁多  形态各异
      3月29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青口镇莲峰村,在当地热心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穿过蜿蜒的小巷,来到了1992年就被确立为县级文保单位的莲峰石塔面前。
      这座塔高约15米,座径约3米。塔刹是七轮相轮,上面嵌着笔尖状的宝顶。塔身有七层,意喻“七级浮屠”。每层八个面上都设有佛龛,佛龛上面雕刻着形态各异的佛像,有的骑着神兽,有的趺坐莲盆。第四层西侧塔檐下面,阴刻着“祝延圣寿”双行四个篆字,专家推断,该塔有可能是为恭祝皇帝寿辰而建。其须弥座(底座)分为两层,上下装饰了一圈的莲瓣纹,还浮雕着飞禽花卉等图案。非常有意思的是,上须弥座转角刻出金刚柱,而下须弥座的一个转角处,我们看到一个侏儒力士,作肩扛手撑的样子。据了解,它建于宋代,是实心石构楼阁式塔,用材十分讲究,除塔刹是青石外,其余全部使用花岗岩。“传说,这座莲峰石塔正是建在村里风水的穴地。一来是为了敬佛礼佛,二来是为了镇邪,祈求文运。”当地的一位老人这样告诉记者。
      但是,面对这精美的石塔,仰慕之余,记者却又不免心痛。一座小洋房竟然紧挨着石塔,阳台与塔身的距离不超过30厘米。问起周围的居民,说这座房子在这里已经建了十多年了。
      探访过莲峰石塔后,记者又来到青圃村。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村里的塔寺。进去后,首先就感到一阵心灵上的放松和舒畅。因为寺内恬静的气氛,四周古朴的壁画,最重要的是塔的四周没有其他违章建筑左右相随,不禁让人发起感慨:“虽然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但塔的周围,可不能有太多的‘衣裳’!”
      据了解,青圃石塔也建于宋代,与莲峰石塔相隔不过两里多,遥相呼应。高约10米,底径约2.6米,顶上可以看到五层相轮的塔刹,塔身分为九层,下面也是两层的须弥座。与莲峰石塔不同的是,这座塔用材更加讲究,塔檐、塔基均以花岗石做材料,塔身、塔刹、须弥座则由青石构成,雕工也更加细腻传神。塔身每面都设有佛龛,浮雕1~3尊佛像,须弥座四周都雕刻着宝相花、缠枝莲等瑞草花卉,刻画细腻,生动传神。整体造型俊美优雅,比例和谐。
      在随后的一周内,记者按图索骥,又相继探访了县志记载的尚干庵塔和上街的镇国宝塔。这两座塔都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它们分别是在1985年和1983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塔都因为保存完好而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座塔都带着自己神秘的传说。比如在我们探访镇国宝塔时,侯官城隍庙的一位管理员绘声绘色地跟我们说:“据说在唐代,这里洪水为患,害得村民苦不堪言。当时县令采取了很多方法如兴修水利等,却一直不见成效。无奈之下县令只好听信游方僧人之言,在此建塔以镇水妖,祈求当地风调雨顺。”据史志记载,侯官古县城就是被一场浩瀚的洪水所冲毁。
源于印度  兴于本土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塔起源于印度,梵文音译“窣堵坡”、“兜婆”、“私偷簸”、“佛图”、“浮图”、“浮屠”、“塔婆”等,都是坟冢的意思,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与我国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历代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我们县现存的古塔较多,而且类型丰富。按材质分,可分为石塔、木塔和陶塔三大类。目前遗存下来的都是石塔,而木塔和陶塔均毁于天灾或人祸。按用途来分,则可分为墓塔、佛塔、风水塔、镇邪塔等。其中最大的塔约有10米高,而最小的只有10多公分。
      据县博物馆馆长曾江介绍,比较专业的是按塔的结构来进行划分。迄今为止我县已发现有楼阁式塔、窣堵坡塔、无缝塔和宝箧印经塔四种结构的塔。楼阁式塔是塔的发展主流,是人们最经常看到的,也是保留下来最多的塔,大多的景观塔都是这种样式。如青圃石塔、莲峰石塔、庵塔和镇国宝塔等,楼阁式塔的特征为层间的距离较大,一眼看去好似高层楼阁;每层均仿照木结构设有门、窗、柱子、枋子、斗拱以及腰檐等,塔内一般设有楼梯,能够登临远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塔。像大湖雪峰寺的义存祖师塔,它属于窣堵坡塔。梵文Stupa“窣堵坡”,在古印度的本意是指用土、石聚积起来,用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台子。由台(基台)、覆钵(台上半球部分)、平头(祭坛,方箱形)、竿、伞五部分组成。这类的塔较小,多用于安放高僧的骨灰、舍利。
      还有种由窣堵坡塔演变而来的无缝塔,塔由塔基、须弥座、塔身等构成。即在须弥座上安放一个圆柱状塔身,塔体无缝,顶上无刹,在塔身开一堵活动小门,专供安放骨灰舍利之用。上街的超山寺塔、南屿的石松寺塔等就属于此类。
      此外,还有宝箧印经塔,也称做阿育王塔。这种塔平面方形,大多都是一层,最多三层,由基座、塔身、塔檐与塔刹四部分组成,既是埋藏佛教圣者的舍利,也是一种纪念标志性的佛教建筑物。此类塔常常镇守在桥首、桥中或村头。我县祥谦镇枕峰桥头原有一座宝箧印经塔,毁于解放初期,其塔身残断现已被村民修复置于村口。最为难得的是,与侯官镇国宝塔相对峙的龙台山石塔内,还出土了一座鎏金宝箧印经塔,仅高十多公分,是我县至今发现最小的古塔。
价值非凡  期盼永生
      古塔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们的心血和智慧,寄托着人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它们还是县内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塔不仅彰显了独特的建筑艺术,而且蕴藏着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
      它记录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古塔里埋藏的珍贵文物,具有一定价值的证史补史作用。1983年我县侯官镇国宝塔落架维修时,从塔地宫中出土有舍利子、开元大铁钱、铅钱、铜钱、铜镜、玛瑙等,经鉴定均为唐代文物,其中出土的大铁钱还是闽王王审知在福建时铸造的。它对我省我县的古代建筑和钱币制造业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石塔的雕刻内容十分丰富,有佛像、佛生故事、佛礼图、佛涅槃等等,它们既是研究佛教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精美的雕刻艺术品。很多古塔上还保留了石刻、砖刻、墨书等多种方式书写的塔名、塔匾、对联、塔铭、塔碑等,其中不乏名家手笔。
      可惜现在保留下来的古塔大多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看看超山寺塔,连塔基都快被人搬走,还有被穿上“衣裳”的莲峰寺塔等,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这些古塔是祖先留下的宝贝,没了一座就少了一座。但愿我们能从此行动起来,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们保留住这些天地间美丽的剪影!
(  记者   曾致远)
青口莲峰石塔穿上了“衣裳”。
上街超山寺塔惨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