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并怀念着—萨镇冰与苏州桥

内容更新时间:2007-12-07 10:50:58来源:闽侯乡音报

■  曾小榕

      已是深冬的天了,空中阴沉沉的,冷风飕飕地吹。一艘客船在南港码头缓缓靠岸,船上走下一位衣着朴实但气质不凡的老人。
      老人脚步很沉重,四下搜寻的目光也渐渐忧郁,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的要糟得多。虽然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他的心还是一阵紧一阵地抽搐着……
      1926年12月,接连打了败战的北洋军阀福建陆军第一师张毅部,放弃了攻占漳洲、泉州的行动,集中全部兵力气势汹汹地向省城福州进逼。不想,在水陆交通要地峡兜,遭遇革命军和唐岱鋆部队的围追截击,死伤严重。气急败坏的张毅率着他的残兵败将向乌龙江南港一带逃窜,一路烧杀奸掠,田园房舍乃至草根树皮都焚毁殆尽。老百姓死的死,伤的伤,余者或渡舟逃亡,或躲入山中。从古灵的瓜山到新岐,纵横二十多里,炊烟断绝,无一完土。
      来到南港的这位老人,已年届古稀,是我国近代海军宿将萨镇冰,他刚刚辞去福建省长职务。在南港,萨老一呆就是三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萨镇冰徘徊在刚经历兵灾的南港土地上,不由地想起了大诗人杜甫的这句诗。他毫不犹豫地以“三山野老”的身份,担起救灾重任。萨老走村入户,与乡民们促膝交谈。“福州兵灾救济会”、“南港兵灾善后会”迅速成立。没有钱,萨老又步履匆匆地奔波新加波、菲律宾、印尼等华人华侨中,向海内外筹集近二十万元的赈灾款。先后在泮洋、盛美、潘盛、美藩、莲湖、古雷等地,建造了两层木结构的连片瓦房十余幢,安顿了大批无家可归的灾民。重建了整洁有序的南通街,让南港乡亲有了一个农副产品集散地。同时还修建了连结各乡村的道路和桥梁。南港九十三乡的灾民生活得到了恢复。
      为了看看萨老当年修的苏州桥,我来到了南通苏坂村。在落日的余辉里,苏州桥安祥地静跨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这是一座拱形的钢筋水泥混构桥,中间三个船形桥墩似三艘扬帆起航的船。漫步桥上,清风拂面,安闲自在。依栏而望,蓝天、古桥、夕阳、修竹、人家,一片赏心悦目,一派祥和亲切。在桥栏中间还竖着一块碑,碑一面是萨镇冰亲手书写的“苏州桥”三个字,另一面镶嵌着萨老题的诗“回忆当年病涉时,寒天没胫剧堪悲。桥成今日诸无苦,来往行人险化夷。”
      南港,留下了萨镇冰当年艰辛奔走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与乡亲们同患难的依依深情。他的忧、他的泪和他的笑,已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当萨老离开南港的时候,九十三乡的乡亲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敬意。他们在苏坂村北建造了一个具有欧美风格的长寿亭,并在亭中间立了一块碑,郑重地在正面端端正正楷书阴刻“萨公长寿亭”。
      江河东流,安然依在的苏州桥和长寿亭让人们特别是南港的乡亲们永远追忆并怀念着一个人 —— 萨镇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