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我要当兵”
内容更新时间:2007-10-12 16:50:32来源:闽侯乡音报
■ 林明秋
“我要当兵”这是五十七年前,一个刚满十八岁小青年的强烈心声。如今这位昔日小青年已成了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他,就是原闽侯县交通局副局长林祥周同志。提起那段峥嵘岁月,他依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讲述自己难忘的经历。
1950年,为了响应“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林祥周同本村的七位年轻人一起找到工作队的同志,要求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他事先没有征得父母的同意,父母发现后,急忙找到工作队同志诉状,“祥周,是我家独子,许多事得靠他,怎能撇下年迈父母一走了之呢?我俩还指望他养老送终呢!……”是啊,祥周不单是林家独子,而且他还是从邻乡抱养来的。农村里男儿是家中的顶梁柱,父母是不会轻易让儿子去当兵的,更何况他还是抱养的独子呢!当兵是祥周从小的夙愿,他崇拜英雄,也希望能象英雄那样生活。他想,祖国现在正需要我们去保卫、去战斗,我岂能临阵脱逃呢?左思右想没有什么好办法,唯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主意已定,于是,他只身从家乡竹岐上椴偷偷步行十多里山路,再渡过宽宽闽江,来到当时区公所白沙报名参军,并决意留在那儿,等待部队一起开拔。向来乖巧的儿子突然失踪,惊动了整个山乡邻里,急得父母三餐吃不下饭。整天哭成泪人似的。工作队同志见此状况,很是同情,答应帮他找回儿子。经过多方打听和了解,很快有消息了,祥周就在白沙区公所,工作队同志连夜赶去做思想工作。想不到的是,工作队同志不但说服不了他,反而被他给说服了,且达成攻守联盟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到家后,他再次向父母表达心志:“别人家儿子能当兵,我怎么就不能当呢,再说我走了还有党和政府关照,没有国家那有我们小家呢?”工作队同志也傍敲侧击地附和着,父母见儿子是吃了称砣铁了心,只好“同意”。自古道“忠孝不可两全”。至今,林祥周同志想到这儿仍深感愧疚。
带着依依难舍的心情,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祥周就这样与本村另七位青年人应征入伍了。他最先来到泉州集训,在那里不仅学会练操打靶、武装泅渡,还学会所有武器装卸和使用。他说,只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随时歼灭来犯之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我国鸭绿江边,严重地威胁着中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他所在的部队此时也接到上级命令,很快转到东北待命,听候上级调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不久他成了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奔赴朝鲜战场……..
1953年是朝鲜战争关键时刻,尤其金城战役决定了这场战争命运!其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深远。为了克敌制胜,我军利用六、七月间连续雨天的特点,拉开夏季反击战,使美军军事优势得不到发挥,而我军则汇合“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转入战略全面大反攻。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军飞机整天在阵地上空盘旋狂轰滥炸,战场一片火海。林祥周所在的阵地受敌机空袭,通讯线路被炸中断,为了及时与指挥部取得联系,通讯兵冒着枪林弹雨进行火线抢修,不料通讯兵刚抢修完毕,被敌机扫射中弹倒下。在这危急关头,身为班长的林祥周急忙对身边的战友喊道:“快送伤员下山,阵地由我顶着!”可惜,受伤战友还没送多远,敌人又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炸开了,另一个二十岁的年轻生命又倒在了血泊之中。这件事成了他永远抹不去的心痛!转业地方后,他常常以部队战斗精神投入工作。他认为“是军队培养了我,我更要以军人的风范严格要求自己”。每当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时,他就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还有什么困难和曲折不能克服和战胜的呢。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他经常给儿孙讲述英雄事迹,让年青人牢记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美好生活。2002年,为了缅怀战友,他还将亲身经历写成文章,告诉后人,永远铭记为新中国而捐躯的千千万万革命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