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口宏山吴氏宗祠

内容更新时间:2007-10-12 16:43:41来源:闽侯乡音报

宗法制度的载体 木雕艺术的大观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家齐而后国治,国就是一个大家,封建统治者就是这个大家里的家长,反过来说,一个家族里的家长就是这个家庭里权力最大的人。这种以嫡长子继承,由血统分贵贱,尊祖重孝的制度就是宗法制度。祠堂就是宗法制度的产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开放系统,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无孔不入,然而它却没能影响中国的宗法制度。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之后要重新投胎,祖先是无需祭祀的,然而中国的善男信女们不管对佛祖多么虔诚,在这一条上是绝对不依的。佛光普照,却照不进中国人幽深的祠堂,因此,“祠堂”可以说是中国真正的国粹。———题记

■ 朱燕英  文/图
 
      祠堂,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宗祠曾经遍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尽管中国人依然“不忘本”,然而对祖宗的祭祀却不如往日那么虔诚了,很多向往“俎豆千秋”的老祠堂都在自然或人为的破坏中寂寞老去,颓然倒下,以前连小孩子都非常熟悉的宗祠,现在已经变成对大多数人而言都陌生的事物了。在古代社会,由于宗祠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祠堂往往是倾全族之力,修建得极为富丽堂皇。因此,那些老祠堂不仅是我们探寻古老宗法制度的实物资料,也是一座座珍贵的建筑精品。宏山吴氏宗祠就是这样一座在与岁月抗争中幸存下来的清代古建筑。
      宏山吴氏宗祠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宏屿村,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民国元年再次重修。原本朝向为坐西朝东,民国重建后,变为坐北朝南向。宗祠分为前后二进,依次建筑有戏台、天井、拜亭和寝堂,厅堂面阔四楹三间,抬梁穿斗混构式木构架,悬山顶,外围封火墙。宗祠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虽然不大,但布局合理,用材考究,做工精细,基本保留了清代精致瑰丽的建筑风格,特别是祠内的藻井与神龛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藻井源于远古时代的“中溜”,即古代穴居顶上的通风采光口。由于古代的建筑多为木构,火就成了心腹之患。中国古代建筑的很多构造都与防火有关,如封火墙,藻井也是其中之一。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它共有八颗星,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因此,人们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八角形或圆形井,饰以荷、菱、藕等藻类水生植物,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防止火灾的发生,“藻井”之名也由此而来。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征,只能在宗教建筑或皇家建筑中应用,但“礼崩乐坏”后,不少民间建筑顶部也做成藻井的样子,宏山吴氏宗祠戏台天花也是这种“僭越”的藻井式。该祠藻井为圆形,四角形边框和藻井之间的四个角落里各阴刻着一只蝙蝠,取其谐音“福”,象征着幸福如意。内围的圆形又分为三层,不用一钉一卯,全用传统的斗拱榫卯穿插叠筑而成:外层用三层斗拱叠筑成如意状,似喷发的火焰,光芒四射;中层夹饰以《三国演义》历史人物故事为内容的大型组雕,栩栩如生;内层为层层缩小的螺旋式,风生水起;顶心处悬挂垂花和吊灯,花团锦簇。整座藻井,动静结合,工艺繁复而精细,令人叹为观止。除了最初的避邪防火的功能外,建在戏台顶中央的藻井主要起着装饰和扩音共鸣的作用,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古代,藻井就如同今日的音箱,能使演员的声音更为圆润饱满,可以传出更远,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祠堂神龛是整座祠堂的“灵魂”,也最为耀人眼目。神龛与戏台相对,为的是演戏时祖宗能与满堂儿孙同乐。神龛高2.8米,宽1.8米,长2.3米,以黄杨木、杉木、花梨木为材料,中间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牌位,顶上有一副牌匾,两个篆书镏金大字“如在”,仿佛祖先的灵魂正在此地,气氛庄严肃穆。顶部雕刻着金宫银阙、各路神仙,两条昂首怒目、腾云驾雾的金龙盘绕在两边的立柱上。神龛的各个部位都精雕细刻,内三层,外三层,隔连有致,繁而不乱,内容充实,题材丰富。据吴氏族人介绍,神龛木雕是由先族人重金从莆田聘请来三位雕刻高手,花了三年时间雕制而成。在注重大气势的同时,也十分注意细部的装饰,充分运用了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手法,疏密错落,变化有致,寓婀娜于刚健,挟流丽于端庄。其雕刻内容以百姓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故事、杂宝、花卉等为题材,如“二甲传胪”、“烂柯山”等,反映民众向往神仙世界、祈求吉祥如意、加官进爵的心愿。大者如繁缛精致的盘龙舞凤,小者如形态各异的虾米鲎仔,雕饰刀法熟练,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自然生动,巧夺天工,充分展示了当时民间工匠高超的技艺。整个神龛木雕均饰以金箔,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神龛正、左、右三个木壁板上,自右至左楷书阴刻着吴氏家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如:“木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宗,理无殊也。木有枝,水有流,人有子孙,理亦无殊也。根之固者其枝茂,源之深者其流长,德之盛者其泽远,理更无殊也。夫人有身当思所自,生之人思所自生之人,又当溯其生所自之人,为子孙者可无念尔祖乎……”以激励吴氏子孙尊祖寻根,报本崇功,慎终追远。
      不但神龛木雕精美,而且连神龛前用的槅扇门的做工也十分讲究。槅扇门顶额为姬礼房于道光十七年所立的“延陵世胄”大幅牌匾,两边有镏金花边环绕的对联“派衍延陵共仰风遗挂剑,地非合浦偏欣里著还珠”。槅扇门由八块门屏组成,便于供神祭祖时拆装。难得的是槅扇上部分还保留着吴氏宗亲、清道光壬辰科状元吴钟骏楷书的《朱柏庐治家格言》,书法端庄遒劲,颇具观赏价值。门扇上、中花格雕饰有“菊寿延年”、“牡丹富贵”、“喜上眉梢”、“凤舞九天”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雕工细腻,生动传神,底髹以朱漆,浮雕图案则施以金箔,显得高贵富丽。门屏下方为八副髹漆图案,图中人物着装打扮为明代风格,内容有“郭子仪拜寿”、“赵颜求寿”、“文王访贤”、“状元游街”、“麻姑献寿”、“舜耕历山”、“九世同堂”等,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人物故事,构图精巧,描绘生动。
      这些图案,多数是出于劝勉子孙孝顺、仁义、励志、好学的目的,这也是宗祠在祭祀祖先外的另外一个作用———教育子孙。最典型的就是“九世同堂图”,也可称为“公艺百忍图”,它展示了一个传统家庭的典范:聚族而居,讲三纲,重五常,各安其位,其乐融融。一个等级严明而又和谐美好的大家,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传统社会里,宗祠就是整个家族的“根”,也是整个社会的“定心丸”,它通过宗法制度把整个家族紧紧凝固在一起,作为一个大家庭的中华民族,也因此拥有了足以维系数千年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