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开门第一刹—石松寺

内容更新时间:2007-09-10 16:00:52来源:闽侯乡音报

■  曾致远  文/图

      “翠旗名山”———旗山开门第一山,便是灵凤山。旗山内有“九庵十八寺”,而这开门第一刹,便是这灵凤山下的石松寺。
      该寺原名为灵凤寺,后来在绍兴十年的时候,该寺住持天石僧人为了给寺易名,便在寺中大雄宝殿东侧的大岩石上“破石植松”,种下了三颗龙爪松,不知道是不是天石僧人施展了什么法术,这三颗松树竟然都成活了,一时间传为异事。于是天石住持改寺名为“石松寺”,并在这三颗松树的旁边立下块碑,题诗曰:“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饱风月。”并写下跋文:“绍兴十年立,住山老祖天石石山植松三本,一与寺门名实;二与山林为标致;三与一切人作荫凉。勿剪勿伐,永荫此山。”从此石松寺这大名便靠这三颗松树活广告被人熟记而流传至今。
      这石松寺除了寺名大有来头外,寺庙本身也颇有些“内涵”。该寺原本乃宋大中祥符三年所建,在而后九百多年里兴修复建了数次,现在遗留下来的,大部分是明万历年间所兴建的。寺内现存有大雄宝殿、摩崖石刻、石槽、藏骨塔等文物。其中大雄宝殿、宋代石刻群等于1989年被列为闽侯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专家鉴定,寺中大雄宝殿为明代仿宋建筑,殿中斗拱、柱头等所采用的榫卯连接的构筑方法,均按照宋代营造法式,这在福州地区同期建筑中极为少见。还有位日本专家说,此构筑风格在日本也曾风靡一时,不过保存至尽的已经是寥若晨星。从而更显出石松寺大雄宝殿的可贵。
      既然是古刹,当然藏有许多珍贵文物,比如这大殿后的一口大石槽,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1.2米,左右饰雕仙鹤。在槽下一侧凿有一小排水口。题刻上写明了,乃“石松寺,僧徒讷从彼舍财  绍兴甲寅年立”。这“宋绍兴甲寅”就是绍兴四年(1134年),与天石僧人种松树的时间相同。可见当时香火鼎盛,这天石住持还真有两下子,实乃精明强干之僧。此外还有造型独特、雕刻细腻的藏骨塔,属于墓塔,用来存放骨灰,这些都十分珍贵。
      最后,在看看这块大石头(见图)。通高约1.6米,底宽1.38米,厚0.46米,内直径0.90米,内径一侧凸棱0.05米。上阴刻右读直下楷书7行,分别为:“当境□□□/□院智因门/□院僧元□/主持传法沙/门知僧□□/熙宁六年/癸丑岁题记”(“□”表示该字已经分辨不清),字径0.08米。别小看它,它可真着实“考验”了下我们的专家们。它究竟是什么呢?根据寺院周围还散落的多段径约1米的瓜楞柱残段来看,当年石松寺规模应该是很大的,如此大规模的寺院门前,完全可能放上一对抱鼓石以壮门面。而一直没有发现类似抱鼓石物体。于是博物馆馆长曾江大胆推测,它很有可能是放在寺前的抱鼓石。更准确地说,它应该是抱鼓石的一个座。而抱鼓石主体石雕部分,就是准备镶嵌在这中间的圆孔之中。这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发现过类似。当时的工匠把它分为两次加工,是不是为了方便以后更换主体石雕部分呢?既然是抱鼓石,那必定成对,那另外一块“抱鼓石之座”哪去了?主体的石雕又哪去了?这一切,都是一个谜……
      如果看到上面这些还不够过瘾,我们再来看看寺内的名人墨宝。石松寺作为旗山首刹,早已名闻遐迩。数百年来,慕名访古探胜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明宰相叶向高、尚书曹学佺、太守林春泽、诗人徐    、徐    、陈荐夫、陈介夫、邓原岳、王湛等都曾到此一游,留下大量题咏诗篇。如曹学佺《游石松寺》诗曰:“石与松俱好,名之寺更幽。到门山雨下,面壁峡泉流。法馨随清虑,看台自远眸。此生无住著,才得称心游。”
      再看寺后山,更有摩崖石刻10余段。据传闻这些都是当时在寺中苦修和尚的杰作。有“灵凤山”、“坐禅室”、“果木我栽我培,杉我种我植,当局务者宜护惜之”、“远山万朵碧旋螺,灵源一爪有余波;巍然静坐神不劳,鸟窠无端拈有毛”、“松下眠芳草,何须挂角存,青山无别里,九曲白云香”等等,这些有着九百多岁高龄的题刻诗句意境深幽,富有禅意,而且书法精湛,龙飞凤舞,乃是真正的“飞岩走壁”之作。
      “文革”期间,石松寺惨遭破坏,殿内空空如也。直至1999年,雪峰寺广霖方丈募缘予以修复,并在附近建起旗山万佛寺。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已开始重修大雄宝殿,并决定“修旧如旧”,不破坏建筑的原有结构,采用一种名为"宋代营造法"的方式进行修复。单这大雄宝殿的修复工程的初步预算就将近百万,县政府拨款40万。届时将还石松寺原貌,重现旗山首刹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