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

内容更新时间:2007-09-10 15:54:29来源:闽侯乡音报

■  曾小榕
      南通镇的古城村,这是一个生长故事的村庄。
      不久前的一天,我驱车来到古城村,进村路口迎接我的是几棵老樟树,健壮挺拔的身姿让人想到威严的卫士,浓密浓绿又舒展得淋漓尽致的枝丫枝叶又给人无法拒绝的热情。告别老樟树,引领进村的是一条小溪,溪声淙淙。再往里走,还可看到许多不知名的小溪,在平畴间纵纵横横。忍不住打开车门驻足,“两岸青山排闼来”,山上林木葱葱绿绿逼你的眼。一些朴素的民居点缀这片土地上。当时我对同行者说:这是一处山乡里的水乡,水乡里的山乡。可惜对这片土地,我只是作为一个平民访古探幽。
      二千多年前,一位在福建开发史上堪称领袖性的人物也走进了这个村落,他叫驺无诸。
      我不知道无诸当时见到的村落景致是否如我所见,但无诸是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吸引了。
      不平凡的无诸的到来,注定这片土地不平凡。
      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的第六世孙无疆被楚国所灭。越王族们仓惶南奔,然后在江南大地各占一方,称王称君。其中一支南奔的队伍,披荆斩棘来到现在福建的疆土,繁衍生息,第七代传到了无诸。流淌着王族血脉的无诸不甘平庸,自立为闽越王。
      传说来到古城村之时,自立为闽越王的无诸意气风发,于是决定在这片山环水绕的村落建立他的小土城。
      有关资料推测:当时的小土城南北长约1000多米,东南宽500多米。东、西、南三面环山,北临十八重溪第一溪古灵溪。村中一些年长的老者告诉我们:他们孩童时,在遗址上还看到高出地面约0.5米的台地,当地俗称官城墩,极有可能是当时宫殿台基;西侧也看到高出地面0.3米的城墙遗址及护城城河遗迹。考古工作者也在北面的山上发现有西汉时代的罐、壶、杯等陶器残片。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江南地,无诸被削去王号,降为君长。二十年后,楚汉之争,无诸辅助刘邦击败项羽,汉高祖复立无诸为闽越王。
      已见多识广的无诸决定仿效中原,建都城,将福州治山和古城村作为备选用地。两处各有特色,无诸举旗不定。建城讲究风水和地力,有人就建议用称水法来确定新的城址。于是取十八重溪和福州河水来称重,结果福州河水比十八重溪水重,新城就造在福州冶山。无诸“称水移城”后,就留下了古城址。古城村也因有了这西汉古城遗址而得名。
      还不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的无诸自然不知道,福州内河海拔高度低于十八重溪,当时潮涨时海水进入内河,海水盐分比重大,水自然比十八重溪重了。否则今天的古城村就不一样了。
      既当了王,又建了都的无诸雄心焕发,统一了分散的部族、王国,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文化,保境安民,休养生息,闽越国势威震东南。无诸死后,闽越土著文化最终融入中原汉族文化。人们世代怀念这位福建社会文明的先驱者,各地兴建闽越王庙奉祀。
      有过无诸足迹的古城村自然不落后,在古城遗址西北侧的1公里的龙山东麓有一古灵王庙,内祀闽越王无诸。古灵王庙曾历三建两废的曲折过程,第一次建成的庙是何样,建于何时已无人记忆。庙中现保存一块靖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建时立的碑。从清晰的碑文可知所祀古灵王是闽越王无诸。现存庙宇为1996年重建。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前后三进,依次建筑有戏台、钟鼓楼、过雨亭、中殿、后殿等,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庙前镶嵌竖式青石匾额,楷书阴刻“敕封古灵王祖庙”。
      天空是还那方天空,土地还是那块土地,但无诸和他的古城都已远去,古城村这永远的称呼让我们依稀找寻那远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