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与南通科学实验活动

内容更新时间:2007-09-10 15:53:56来源:闽侯乡音报

■  林明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南通以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名扬全国,载入我国科技史册。1966年3月,中国科协在福州召开“全国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经验交流会”,南通公社等32个单位和个人受到了表彰。会前,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范长江同志,亲自到南通调研并指导工作。
      1962年,闽侯县科协在南通公社组织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以科学促生产,大办农业谋发展。由于干群齐心协力,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如春风吹拂,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大大促进了全社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965年,仅粮食亩产就由1961年的200多公斤迅速提升到550公斤,不仅改变了缺粮问题,还向国家交售粮食365万公斤,提供水稻良种12万公斤。1965年8月,福建省科协和科委为了推广南通典型经验,在南通公社召开了“全省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经验交流会”。《福建日报》为此发表了社论。1966年3月,中国科协在福州召开“全国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经验交流会”。会上,南通公社受到了表彰。同年5月8日,《人民日报》专门报道了会议的盛况,并发表题为《农民自觉掌握农业科学和哲学的时代开始了》的社论文章。5月18日,中共福建省委也作出《关于大力推广南通公社开展农村科学实验活动经验的决定》。文革爆发后,南通公社科学实验活动遭到扼杀。十年动乱结束后,南通公社科学实验活动才开始进入恢复调养期。
      1966年3月,中国科协在福州召开“全国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经验交流会”期间,南通人民有幸感受到了范长江同志对南通公社科学实验活动倾注的心血和厚爱。
      “不象干部更象农技员”,这是当初南通人民对范长江的印象。他们得知全国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现场会将在自家门口召开,都十分兴奋。早也盼,晚也盼,希望能从专家教授那里得到真传;从全国各地来的农民兄弟那里得到经验;同时,也想好好目睹一下来自京城的大官是啥模样。
      为了开好会,范老一行先期到达南通公社,进行为期数天的调研和指导工作。范老身为高级领导,但他依然保持自己记者生涯时期简朴着装,勤快工作的作风。刚到南通不久,他就同当地干部一道,深入生产第一线,与群众促膝谈心,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他最先来到桥街农民土专家张祥灶的田地,听取其“湿润秧田”、“培育壮秧、十年不烂秧”等实验介绍,倍受鼓舞。他紧紧握着张祥灶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种田就要靠科学,只有科学进步才能推动生产发展。今天,科学实验成功“仅仅是开始”。同时,他勉励张祥灶多学习,继续实验和探索。之后,范老来到八一大队(今洲尾村)果树土专家林云长的果园。“弱果复壮”是林云长的拿手好戏。村里曾有六百多株柑橘树,人们原本以为患了黄龙病准备砍掉,林云长症断为根腐病,经他妙手医治,六百多株柑橘树如今已长满新梢。对此范老啧啧称奇,虚心地向林云长讨教,问了一系列“为什么”,并一一记入笔记本。在回公社途中,他听人介绍,古城有个青年林业土专家陈长利,竹根繁殖篓竹很有一套。范老浑然不顾一天的劳累和大家的劝阻,执意走了十里路去听陈长利介绍经验,进而又翻小山,涉溪水,到“二重溪”察看茂密的竹林,不时地对周边的随从人员做起广告来。他说“竹子生长快,用途又广,不但可以加工农家具,且可制造笛子等乐器,编织工艺品……竹林可装点家园,更能绿化山头,好处多多,是林中的佼佼者”。说着说着,他情不自禁地脱口咏诵起郑板桥的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宕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范老所到之处,总是欢声笑语,掌声不断。由于他不摆官架子,又和气待人,这种亲民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位同志。许多农民还以为博学多才的范老是省里派来的农技员呢。直到开现场会时,才恍然明白,原来这位“农技员”还是京城来的大官!
      事过境迁,当年亲临现场的老农提起范老,都由衷地表现出对范老的无限敬仰,并表达了对他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