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圃舞狮三百年

内容更新时间:2007-08-06 15:51:05来源:闽侯乡音报

■  徐超高

      狮,代表着喜庆与吉祥。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的三百多年来,舞狮练功活动一直是青口镇青圃一带村民引以为豪的事。青圃又名青布,在福州地区素有“狮不过青布”之美誉,是周边县、市闻名的舞狮之乡。7月25日下午,记者慕名前往青圃采访,深刻感受到青圃悠久的舞狮文化底蕴,但也发现随着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充斥,青圃舞狮这一传统活动已处于濒危状态。
      青圃舞狮活动历史久远,据说早在清朝康熙末年,少林寺的至善禅师即铁林和尚寻访晏海,路过青圃。他闻知富豪林进金父子武术超群,且武德甚佳,便收林家父子为徒,传以全套金狮武术,助之成才。于是,青圃就有了舞狮活动。
      青圃舞狮传到现在已有12代,林宝雨和林汉群便是第12代弟子之一。今年40来岁的林宝雨,16岁开始学习舞狮。他告诉记者,早期舞狮所使用的道具金狮,在制作材料上颇有其独特的地方,狮头是采用牛皮制作的,重约4公斤。其制作过程复杂。首先将泥土和兔毛混合搅拌均匀,塑制成约60公分大小的狮头模型,然后把整片牛皮钉在模型上,放到砖窑上烘干定型,待干后取出,经过取舍裁缝,再描以金粉,安上木头雕制的狮眼,用竹片圈固定好顶位,并系上一圈铜顶铃及红锻花作为装饰。狮身长2米,重约20公斤,是采用两片麻布夹垫一片白棉布钉缝衬底,再一层叠一层地缝上染成金色的马鬃毛制作而成。
      林宝雨介绍,青圃的舞狮,又称武狮,也称打狮,是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的民间传统娱乐表演项目。它的基本动作是在少林金狮武术的基础上,以狮子的形态、动作、情感进行构架表演。整场表演过程分为“双狮戏球”、“双狮戏水”、“耍狮”、“养仔”四个段落进行。前三段舞狮表演的时间各约15分钟,第四段舞狮表演的时间需约40分钟。在段落与段落之间穿插进行了徒手、器械、单人或对打的武术表演,整个表演由18人轮番上场,时间约2个小时。“养仔”是重头戏,将整场舞狮表演活动推向高潮。从母狮即将临产的痛苦样子,雄狮表示出无比关怀与爱意的表情,到小狮仔出生后站立不稳,直至能够蹦跳爬滚的活泼模样。一连串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着实令所有的观众赞叹不已。小狮仔的出生、成长寓意着后继有人、兴旺发达,也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令人亢奋的气氛。整个表演场面在锣鼓声、烟花爆竹声、观众欢呼声的烘托下更加沸腾。
      青圃舞狮有严格的承传规矩和一定的活动习俗。舞狮者,先由父老乡亲推荐或自荐,再经师傅挑选,方可入班。每收授一代传人都要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拜师传班仪式定在农历8月23日这一天,被挑选上的传人在师傅的带领下,先到灵济宫跪拜赵、魏神像,再回到林氏本家祠堂跪拜林家祖师,喝了鸡血酒,拜师传班仪式就算结束了。被挑选上的传人中习武好的表演舞狮,习武次的表演武术。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农历9月21日灵济宫庆典日,都是他们约定的舞狮表演的日子。甚至乡亲们逢有喜事邀请,他们也会舞狮捧场。
      但随着现代生活的充斥,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舞狮活动现在面临着多个困境:第12代的舞狮团成员现都基本各自谋生,很难再聚合一起表演;演出的道具也搁置不用很长一段时间了,有的都已生锈。林汉群说,由于演出基本都是义务表演,活动经费难保障,致使影响了舞狮团成员表演的积极性;加上下一代孩子对舞狮的不了解,目前全村只有一名小孩打算学习舞狮,下一代舞狮传人很难找寻。
      为了保护青圃这一悠久的传统活动,青圃村民也在积极寻找对策。作为县政协委员的林宝雨还向县里提交了一个政协提案,寻求保护舞狮活动的方法。有关人士也呼吁,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必须加以扶持,对它们进行整理、抢救、保护。同时,要鼓励人们在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把它们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加以创新,注入活力,避免它们永远的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