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舟的千年遗梦
内容更新时间:2007-06-26 21:47:41来源:闽侯乡音报
■ 潘为田 程坛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陈列着一艘2003年9月从附近港头村南边的闽江底捞上来的独木舟。舟呈褐色,全身皲裂,长9.7米,宽0.95米。舟的一侧舟舷还比较完好,另一侧舟舷上部凿有四组方孔(破损较严重),舟舷的内侧刻有凹槽,舟尾底部有个圆孔。独木舟出土时原长11米,打捞的村民原以为它是一个“水槽”,想把它锯成几截劈成柴火烧。因锯木时几个参与者刚好都肚子疼,而且疼得很厉害。他们以为也许这古木有“灵性”,不能随便乱动,就不敢再冒犯它了。此事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独木舟才幸免于难。据专家分析,舟舷的方孔是为了便于与另一个载体(独木舟或圆木)捆绑在一起,使航行时舟身保持平稳。舟内侧的凹槽是用于铺木板,便于人坐。舟尾的圆孔,用于安装舟舵。经C14测定,独木舟距今1466年左右(误差系数为45年),在公元484年左右,是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的产物。
据史载,南北朝时我国造船业已相当发达,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机械发明家祖冲之还制造了机械发动的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到了那个时期,有谁还在使用这么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呢?要探究这艘古舟的来源,必然会想到与昙石山文化有密切联系的闽族、闽越族的历史。
闽族脱胎于距今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的氏族社会,是我国夏、商王朝及周朝的战国中期以前生活在东南沿海一带的一个土著民族。福建原有“七闽”之称,七闽形成于商朝。七闽之前今之福州地区是原始闽族的地望,后逐步发展到福建各地乃至周边地区,形成了支系繁多的先闽时代原始闽族部落。迨商朝,这繁多的原始部落渐次进入奴隶制社会。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不同支系部落之间进行激烈的军事争并和联盟,终产生了七支具有一定实力的区域性部落集团,实为七个小方国。那时,七闽的北部有于越,西北有楚、百濮,西部有干越,南部和西南部有西瓯、骆越等部落。对七闽有直接影响或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楚、吴、于越和干越四国。因干越、于越先后败于吴、楚,大批干越、于越人迁入七闽。闽族与越族经过数十、上百年的相处、通婚,终于融合为一个新民族———闽越族。
闽越国疆域以今天的福建全境为主,北至浙江南部,南至广东东部,西至江西东北部,台湾也是它的辖地。尽管闽越国在历史上仅存92年,但闽越族及其先民所创造的海洋文化比闽越国所跨越的时间要长得多,所覆盖的地域面积也大得多,他们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闽越族及其先民的造船与航海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国史志、中外专家学者多学科研究成果均证明,史前时期,古闽人、古越人已拥有了筏、舟和卓越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他们在5000年前的昙石山文化时期,就已开始乘自制的竹筏、舟(独木舟或双木舟)横渡太平洋,迁抵大洋洲、太平洋群岛、美洲等陆岛。正如英国学者坦普尔所说的:“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源自中国,可能其中绝大部分出自中国东南沿海。”然而,由于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苛刻的租调兵役、频繁的农民暴动以及连年的战乱,致使南方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据《史记》、《汉书》记载,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派兵灭闽越国,因“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之间,东越地遂虚。”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的闽越国到此就一去不复还了。事实上,汉武帝徙其民、虚其地的政策并没有把所有闽越人都迁往江淮间,东越也没有因此荒无人烟,不少闽越人乘战乱之机逃往深山密林,或滨于江南海上。据《旧唐书.福州中都督府》记载:“武帝诛东越,徙其人于江淮,空其地。其逃亡者,自立为治县,后更名为东冶县。”若干年后,汉代统治者为了安抚、管理闽越国遗民也承认了闽越遗民自立的冶县。在招安的同时,统治者为了预防各地起义暴动,他们在民间的铁器等生产工具的数量上和使用范围上都作了严格控制。因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和铁器农具的不足,当时南方许多地区还停留在火耕水耨的粗放型耕作阶段。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经济状况下,当时生活在寒江僻岛上的闽越遗民,仍然使用如今陈列在昙石山博物馆中这么简易的独木舟,是不难理解的。
从探索独木舟的来源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社会的安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总是与政治制度息息相关。国家的统一、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今,在我国载人飞船已进入太空探秘的二十一世纪,在人文与科技同样被全社会所重视的今天,中华大地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建设也已焕然一新。我们应以史为鉴,踏着先人的足迹,信心百倍地去创造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