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在高跷上……

内容更新时间:2007-04-25 16:00:27来源:闽侯乡音报

编者按:踩高跷、十番音乐、蛇灯舞、舞狮、旱船……对我们闽侯人来说,都是经常听说的词儿,但是,如果细问起来,又很少有人能说出个究竟来。这些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艺,在老人们的记忆里,都是藏在回忆里最生动的镜头。但是,对年轻人来说,或者对大部分人来说,它们或许只能算做一个个历史陈迹中的“名词”而已。为了驻留这历史陈迹中的灿烂文化,本报将开设“乡土文化”专栏,让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凌乱的片段重新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4月3日上午,在祥谦镇兰圃村,来自祥谦镇琯前高跷团的十多个艺人踩着高跷,翩翩起舞,为农村节日活动增添一道浓浓的民间艺术风景线。
      在现场,高跷表演艺人个个手舞足蹈,在空中秀起手中的道具。无论走到哪里,人们的眼球都集中在她们身上。正在观看表演的陈依姆感叹说,走高跷真是太精彩了,既要踩得那么高,又要做出那么优美的动作,不过现在越来越难看到高跷表演了。
      带团的郭景楼老师告诉记者,琯前高跷团成立已有十多年了,现有艺人十多人,以女性青年为主。女性青年踩起高跷表演,动作更柔软,舞姿更优美,比男性青年更富有美感。同时为了迎合观众欣赏,艺人还增加了艺术表现难度。
      据了解,座落在五虎山山麓的琯前村是福州南郊一带闻名的高跷村,郭景楼是琯前村高跷的领头人。1949年初,23岁的郭景楼从他乡拜师学艺,学会了高跷表演的技艺后返乡,自行在村里组织十多名男性青年学习高跷表演。经过半个多月的训练,学员们基本掌握了高跷表演。郭景楼就带着他们走乡窜户巡演。从此,琯前村有了高跷表演队,高跷技艺也在琯前村逐渐普及开来,成为部分村民们谋生手段或业余爱好。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郭老师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他默默地把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他告诉记者,经过50多年的磨练,琯前村的高跷表演造就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琯前高跷团现在已发展成为把闽剧、舞蹈、说唱、表演与敲击乐、民乐演奏融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在服装上,男艺人穿着嫩黄色绸缎男式汉装,女艺人穿着红色绸缎女式汉装加上头饰装点,各自都在小腿部位用红布条包裹。在道具上,除了一双高50公分的木制高跷外,还使用钱套和手巾。钱套也称钱棍,是长约一米,直径三公分左右的竹竿。在竹竿两头对称位置各挖两个空,空里装上三枚铜钱,再在两端系上红绸缎便成。表演时,一般由十二人组成:后台演员四人,使用横笛、二胡、中胡等民族乐器,采用地方闽剧唱牌“一枝花”等曲调为表演伴奏;前台演员八人,四男四女,右手各握一根钱套,女演员左手拿红色或绿色绸方巾。表演的基本动作是按照音乐的感情、节奏以及唱词进行走高跷。同时,一边飞舞手巾,一边用钱套敲击身体上膝、掌、肘、臂、肩五个部位,时轻时重、时急时缓,使钱套发出的特有乐声与伴奏音乐相互协调。郭老师还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需要编制不同的唱词,把说唱与钱套、高跷表演融合在一起。
      据悉,在正月、节日、红白喜丧事日子里,群众们都会看到琯前高跷团巡演的影子。高跷团给群众带来民间艺术美餐的同时,也为民间艺术的传播发展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