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甘蔗的变迁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9 10:48:12来源:闽侯乡音报

 

■ 王祖敬

 

甘蔗原名为瀛洲,古时属侯官县管辖。197010月闽侯县人民政府从城门公社螺洲搬迁至甘蔗,从此,甘蔗成为闽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追溯历史,甘蔗在唐、宋朝代,仅是闽江下游北岸的一个冲积沙洲,四面环江,水草丛生,少有人烟。甘蔗洲在古时曾分二个小洲,一名柑洲,一个蔗洲,因广种柑橘、甘蔗而得名。后因水流冲刷,年久集合两洲连成一片,后人取名为甘蔗。

 

甘蔗在古时,聚居此地居民有十几姓氏,先居有李、连、郑,后增程、洪、林、王、张、邹、陈、薛、魏、宋等。当今县城姓氏更多了。在二十世纪30~40年代的原居民中,多有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到国外谋生。至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美国、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有11000多人,占现有全镇人口的30%以上。其中在新加坡的甘蔗籍华侨、华人就有3000多人,故在新加坡成立了瀛洲同乡会。甘蔗现为我县重点侨乡之一。

 

自上世纪70年代,县政府搬迁甘蔗后,经过30多年的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甘蔗镇内只有两条小街,又狭又短,一条在化龙的亭下街,一条在长江的十字街。现在甘蔗街道宽敞平坦,路巷纵横交错,车辆畅通无阻,新建有818大道、街心路、甘洲路、蔗洲路(现改为杯瀛路)、迎宾路、校园路、军民路、环城路、横街路等等。特别还建成了闽江大桥,从甘蔗通往竹歧、上街等,目前还在扩建甘蔗至白沙的公路,年底可以通车。

 

甘蔗过去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全镇仅有一所中小学,戏院仅有一座古庙,作戏台。读书、看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现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科教,文卫设施齐全。全镇现有普通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7所,幼儿园12所。文化设施也齐全,有电影院、广播电视台、华侨礼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游泳池、青少年文化宫、老人活动中心和各村都有老人会所。医药卫生变化更大,过去甘蔗根本没有医院诊所,很多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现在有新建的县医院,由侨胞宋良浩先生捐资2800多万元建造,洪可潭侨胞捐建甘蔗卫生院门诊楼。由于医疗设备齐全,当今甘蔗镇内男女寿命平均都在70岁以上。在各项建设中,甘蔗籍的旅外侨胞、港澳同胞为家乡兴办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捐资达1600多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甘蔗镇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当今在新旧街道两旁开设了许多商场、商店、餐馆、酒楼、旅社、宾馆等。开办多种企业1209家,产值达到10亿多万元。其中墩园洲工业区、陈店湖工业区53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创产值3亿多万元。由于经济发展,先后获得省百强乡镇、双拥模范乡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