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杰:教育和交通最重要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8 22:16:56来源:闽侯乡音报
近日,我因故数次到南通镇,都听到了一个名字:张敏杰。有关他的故事在这块正在开发的热土上家喻户晓。和张敏杰先生有过亲密接触的原台办主任陈丽水告诉我,,张敏杰先生曾对他说过,教育和交通最重要。教育是根本,他不希望他的乡亲逢人就出口成“脏”,而希望乡亲都是文明人。只有文化才能改变家乡的落后,发展家乡的经济。同时,没有发达的交通,乡亲们无法致富。因此他首先要办学校、修桥铺路,然后才做其他事。张敏杰先生这么说,也这么做了。1988年返乡探亲时,张敏杰先生和一样深明大义、乐善好施的父亲共同商议振兴家乡造福桑梓的大计。十几年来,,共捐资3000多万元,兴办教育,建设交通及其它公益事业。
张敏杰先生1927年出生于南通镇盛美村,在家乡度过少年时期后,便离乡求学。战乱使他学业中断,后辗转到台湾谋生。经多年奋斗,终于事业有成,成为台湾实业界巨擎。张敏杰先生常把自己事业的成功归结为故乡“仁义、诚信”的民风对他的熏陶。两岸沟通后,他几乎每年都回到家乡,为乡亲做些事情。
育英才兴办学校
盛美村隶属于泽洋村,一千多年前,泽苗村有个新唐书院,朱熹曾在此讲学。关于这段历史,乡人知道的并不多。但如今几乎每一个南通人都牢牢的惦记着张敏杰先生。尤其是在泽洋学村读书的学子们更是对张敏杰先生念念不忘。
张敏杰先生从1989年起先后在泽洋村建起了可就读2000多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三所具有现代规模的学校。共捐资2000多万元。其中闽侯八中是张先生兴建的第一所学校,占地120多亩。建有教学楼、电教楼、礼堂实验楼、阶梯教室、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300米跑道的操场,如今又新建了一个400米跑道的大操场,还有两幢崭新的现代化学生公寓。现在八中共有103个教师,1400多学生,是南通唯一的完中。为了鼓励学校师生重教勤学,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张先生还先后捐资500万元,设立八中教育基金会、泽苗小学教育基金会,对专心任教的优秀教师和勤奋好学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励,有力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2003年底,张先生利用这笔资金修建了两幢现代化的学生公寓,再将公寓的租金作为教育基金。如今,能住300多人的学生公寓,为学子们提供了很好的住宿条件。
张先生每年返乡都要认真了解学校情况,对学校的困难总是极力解决。去年,张敏杰先生为幼儿园买了部爱心接送车,添置了20架电子琴。今年八月,为维修八中教学楼栏杆,张先生给八中捐了10 万元。如今的泽洋村已成为南通镇教育文化中心和培育人才基地。
张敏杰说过,为家乡子弟创造一个完美的学习环境,培育建设家乡的人才,是他多年来诚挚的心愿。儿时常光着脚迎风踏霜走路上学的经历,成为日后立志帮助乡人脱离文盲脱离贫困的动力。为表彰张敏杰先生对家乡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1995年福建省政府向他颁发荣誉证书,并在他捐建的主要建筑物上立碑。
兴交通修桥铺路
“要致富,先修路”。张敏杰先生认为,帮助家乡发展要帮到根本上,所以在兴学办校的同时,也修路铺桥,以彻底改变家乡闭塞落后的状况。首次回乡,张先生看到福州至南通的必经之路——文山到南通的路况不好,就捐资103万元在这路段修建了宽9米的水泥公路,长7.2公里,连接7个自然村。公路两旁还种上了绿树,张先生说,这样不仅路漂亮了,而且他在飞机上还可以因这长长的绿荫看到家乡。这条被南通政府命名为“国盛路”的公路,当年是全县第一条乡村水泥路。如今,它仍然是南通镇内的主干道,对连接南通各自然村起着重要作用。之后,张先生又捐资35万为盛美村修建5米宽环村水泥路和4座桥梁,把盛美村引向外面的世界。
1995年,张先生抓住316国道贯通南通腹地的契机,捐资330万元,修建了连接国道的通洲大道和通洲大桥,全长2.2公里,宽9米。从此,南通敞开了大门,许多国内外厂商都纷至踏来,到这里投资办厂。镇内的十八重溪风景区的游客也因此大幅增加。正如《通洲大桥志》所言:“从此,四通八达,外引内联,经济腾飞,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