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炒”闽侯白粿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9 11:41:41来源:闽侯乡音报
据记载,白粿原称糍粑,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将其传到福建等地,并得到发展,变成了今天的白粿。乡村腊月二十五日后开始舂白粿、蒸年糕等,红红火火过年。每年春节前夕,街上白粿叫卖声此起彼伏。
近日,记者在荆溪镇采访时了解到,桐口村榕鹤牌白粿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的“绿色食品标志”,白粿干年产量500吨左右,主要销往欧盟、东南亚、美国等地。榕鹤牌白粿在欧盟六国注册了商标,在意大利,温州人开的餐馆里都有炒白粿这道菜,不仅华人爱吃,外国人也喜欢。
据了解,白粿是我县主要粮制品之一,原来人们称呼白粿为糍粑,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把糍粑传到福建等地,并得到发展,变成了今天的白粿。1954年全县有粮食制品业140户,其中,白粿占了18户,当时这些加工商多属家庭作坊,以传统手艺代代相传。白粿是我县民间过年时必备的食品。在农村,每年腊月二十五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舂白粿、蒸年糕等,准备过年。在城镇,接近年关时,市场里则有大量的白粿出售,大街小巷也有人大声吆喝着叫卖白粿。
制作白粿的原料主要是粳米,但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的白粿都添加了其它普通的大米。这种白粿的味道远不如正宗的粳米白粿。
现在,白粿的制作大多采用半机械化的方法,而传统的白粿制作过程则比较繁琐:先将粳米用水浸透,倒入蒸饭桶蒸熟,或先将粳米放在热水中煮至八分熟,捞起后放入蒸饭桶蒸(后者比前者简便些,但做出的白粿味道不如前者香)。
粳米蒸熟后,乘热倒入石臼中,用专门的石锤用力锤打。一人抡锤锤打,另一人不时地快速用水打湿石锤,以防粳米饭粘在上面;同时还要时不时地迅速将粳米饭从边上往中间推送,以便锤打。这样,在两人的默契配合下,一番锤打后,粳米饭被捣成一个大团子。米团锤打越久,做出的白粿越有劲道。但只经一番锤打是不够的,须将大米团碾压成若干片,再装入蒸饭桶重新蒸透,再取出锤打。如此反复蒸、锤三次,粳米团子会变得特别润滑、柔软、富有弹性。
将锤好的粳米团碾压成一根根白粿条,或用特制的木模印制成月饼大小、带有各种图案白粿片,白粿就制成了。
据县乡镇企业局黄局长介绍,白粿生产在我县主要处于手工作坊状态。在采访中,许多有识之士希望能进一步弘扬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渊源的白粿制作技术,树立品牌意识,做大做强白粿产业。
(本报记者 曾献星 陈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