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红酒”永续飘香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8 13:31:31来源:闽侯乡音报
大凡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都有饮用青红酒的经历,其中许多人的童年还是在青红酒中泡大的,对青红酒情有独钟。一坛青红酒,浸泡着多少故事,她是回忆的根源,更是记忆的起点……许多有识之士希望能做大做强青红酒产业,进一步弘扬具有地方特色和悠久历史渊源的青红酒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开启我县黄酒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报讯(记者 曾献星)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宏盛闽侯酒业公司生产十分景气,上半年销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2%,先后获得2006年福建金牌老字号称号、福州产品质量奖等荣誉称号。
记者来到位于上街侯官的宏盛闽侯酒业公司,到处飘溢着纯纯酒香,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紧张有序地作业,一片繁忙景象。该公司严光华总经理告诉记者,公司前身为国有闽侯酒厂,创办于1955年,1998年5月改制,主要生产黄酒、果酒、白酒,产品有“闽江”牌福建料酒、闽江老酒、闽尤老酒,“青红”牌青红酒、橄榄酒等三大系列20多种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日本、阿根廷、东南亚及香港地区。
福州人习惯用糯米、红粬酿成黄酒,家酿黄酒俗称“青红”。据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先生介绍,民国时期,闽县、侯官县一带,每年几乎家家户户都酿青红,酿酒时节是小孩子盼望、等待的节日,因为家中蒸饭酿酒,小孩可以趁机吃上香喷喷的糯米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青红酒又衍生发展为土黄酒、鸡老、状元红、四半酒、闽江老酒等。由于采用红粬为糖化剂,所以酿成的酒呈红褐色,具有酯香气,酒味醇厚、谐调,入喉清冽甘甜,回味久长。据史料记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当年谪居岭南时,晚上无聊苦闷之际,就喜欢喝点福州的红粬黄酒,留下了“去年君苜宿盘,夜倾闽酒素如丹……”的诗句,这里的闽酒就是福州的红粬黄酒。
青红酒由“生红酒”而来,因“生”和“青”福州方言为谐音,故名“青红酒”。
据记载,1955年10月17日,在螺洲镇杜园村成立地方国营闽侯柑橘酒加工厂,到1959年9月,全县共有3家酒厂。年末合并3厂为一厂,改称地方民营闽侯酒厂,仍以柑橘酒加工厂为厂址在全县设13个生产工区。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十分紧张,酒厂采用粮食代用品酿制米糠酒、金刚刺酒,同时利用糯米酿出上等调味酒“闽江老酒”。该酒以独特的风味,饮誉福州地区。1963年,酒厂积极改革生产工艺,研制酿出以大米代替糯米的黄酒,1970年县酒厂迁到上街镇侯官村,在原加工场的基础上,新建白酒、锅炉、制粬3个车间,采用机械化液体法生产白酒,使白酒的生产能力从几百吨提高到年产2000吨,白酒品种也由散装酒改为瓶装的4个品种。1991年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出“青红酒”30多吨,投放市场后倍受消费者欢迎。
县经贸局原局长郑振焕说,闽侯酿酒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现在的荆溪、白沙、廷坪等地农家还会经常看到酿制的青(生)红酒,主要把糯米浸泡、蒸熟,摊开风干之后用红粬进行拌和,再放进温开水,然后装坛密封。一个月后就可以把酒过滤出来温,温的时间越长,味道越好。有时,放进蛏干、童子鸡、枸杞等,具有暖胃、御寒、补肾等功能,春节、元宵等节日是接待客人的备用酒,是一种古朴的风俗习惯。
据福州大学工程学院采样分析,青红酒含有丰富的葡萄糖、糊精、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酯类物组成,有液体蛋糕之美称。青红酒酒精度为13%左右,刺激性小,适量常饮,有促进食欲、舒筋活络、生津补血、调养生体、解除疲乏的功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饮用酒。
许多有识之士希望能做大做强青红酒产业,进一步弘扬具有地方特色和悠久历史渊源的青红酒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开启我县黄酒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