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办实事 开拓创新谋发展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8 13:06:28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省里来的好村官王德明

本报记者 吴心钰

大湖乡六锦村是我县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也是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个贫困村。“道路不平,讯息不灵,生产停滞,生活赤贫”,这首顺口溜是昔日六锦村的写照。自20047月以来,六锦村扔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百姓说:“这一切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省里来的好村官王德明书记。”

王德明是省人民检察院下派驻村干部,20047月来到我县大湖乡六锦村挂职,任村第一书记。王德明刚一上任,就深入群众,了解贫困村的基本情况。他爬山越岭,走家串户,几天时间走遍了六锦村十个自然村。当时六锦村村部还没通电话,仅有一条12公里坑坑洼洼的机耕路与外界连接。村民有急事打电话,要坐摩的到12公里外的坂头村,往返3个多小时,车费30多元。王德明同志认识到,当务之争要解决的是通讯问题,他四处奔波,多方筹措,在移动公司帮助下投资170多万元建成了移动通讯机站,每个村落都能收到了移动讯息。接着王德明同志不辞辛苦,又筹集到了400多万元资金,建设12公里通往坂头村的四级水泥路,其中3.15公里当年12月就已峻工投入使用,整段工程可望今年年底通车。这其间,王德明同志还组织干部群众,修建村委办公楼、公厕、花圃,建立村务公开栏、知识宣传栏,安装村主干道照明路灯,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六锦村居住着汉、畲两族百姓,主要收入靠传统农业及出售毛竹,2003年人均收入仅1200元。为了改变六锦村落后面貌,让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王德明同志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六锦村经济发展新思路,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去年9月,六锦村党支部创办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党员干部、贫困户捆绑的新模式发展农村经济。根据六锦村的自然条件优势,发动群众养土鸡、土鸭10000多只,养羊300多只,受益农户达33户,每户普遍增收2000多元。带领群众种植蔬菜300亩、紫竹500亩,垦复毛竹3500亩、苦竹3123,发展香菇种植户50多户,种殖香菇40多万筒,并帮助生产户联系贴息40万元。经过努力,不但增加了村民收入,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大大调动了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全村正掀起一股创业热潮,村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在发展农村经济进程中,王德明同志还做好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全村543户,贫困户占了286户,而贫困户中残疾人居多。王德明同志经常走家串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村民林兴慎,上有80多岁的老母,下有10几岁先天残疾的儿子,还有一个痴呆的老婆,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王德明同志经常到林兴慎家看望,每月至少两次,帮助他发展生产。今年3月份,林兴慎患腿病,王德明专门从福州买药送上门。林兴慎治好了腿病,又能重新下地劳动,他80多岁的老母亲送上两只还在下蛋母鸡,被王德明婉言谢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