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尾:打造“全省手工艺品第一乡”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9 11:11:10来源:闽侯乡音报
本报记者 王立强
没机器的轰鸣声,没有喧嚣的嘈杂声,位于闽侯县鸿尾乡的云飞编织品有限公司,显得安静祥和,在这里,2300多名的员工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件件工艺品正精心加工着,一箱箱的成品正销往世界各地……
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林曦就告诉记者,创办于1999年的云飞公司,是由一个年产值只有850万元的普通工艺厂逐步发展壮大为2亿多产值的大厂。创办以来,公司恪守“创精品、重质量、严管理、尊顾客”的经营理念,短短几年就使公司迅速成长为闽侯颇有名气的大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鸿尾乡的全面繁荣,为国家创汇、创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鸿尾乡属半山区乡镇,与平原区乡镇相比又有很大的差距,但又享受不到山区乡镇所拥有的优惠政策,出路在哪里?鸿尾工艺品具备了产业基础,一定要‘拼命’发展工艺品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鸿尾乡党委书记黄晓阳一语道出了鸿尾乡的发展先机。
是的,几年来依靠工艺品产业的支撑,鸿尾乡经济步入了快车道。据资料显示,2005年全乡完成工业总产值11.2亿元,比增9.4%,比2002年增长3.4亿元。今年1-9月工业总产值82031万元,比增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48844万元,比增20%;国税收入443.33万元,比增7.8%;地税收入777万元,比增49%。
建设新农村,发展生产是关键。鸿尾乡素有“竹编之乡”的美誉,编织工艺品出口是该乡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乡领导审时度势,把鸿尾乡民间具有良好基础的工艺品制造作为发展该乡经济的最佳切入点。围绕工艺品制造行业,乡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和扶持身怀一技之长的专业户大胆兴办企业,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充分照顾。为了营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该乡还从优化投资环境着手,进一步完善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服务文章,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家庭作坊、零散企业向工业集中区聚集,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该乡的工艺品从原先单纯的竹篮编织,发展到现在竹、木、草、藤、铁等多个品种,工艺品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了。
正如县委书记杜源生在鸿尾乡调研时所说的“一只竹篮带动了千家万户”。到如今仅有3.3万人口的鸿尾乡,已有工艺品出口企业公司达60多家,个体加工户(场)近千个,从业人员1.4万人,几乎全乡每个家庭都有成员在编织工艺品行业中生产加工。到2005年,工业产值11.2亿元人民币,其中编织品产值达9.8亿元,创利税9100多万元,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规模以上企业19家,年产值5.8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近5000元。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实际收入,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社会更加稳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