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土砻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25 13:28:20来源:闽侯乡音报

      “砻砻谷,谷砻砻,人吃米,鸡吃虫……”三十多年前,洋里山村间的劳动妇女砻米时常吟唱这首歌谣。砻米,指的是用土砻将谷子的外壳去除,使之变成糙米。几十年前,在尚未用上电的农村,沿袭使用了上千年的土砻是主要的碾米工具。
      据查,有关“砻”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淮南子·说林训》:“舌之与齿,孰先砻也。”《说文解字》:“砻,‘石+靡’也。从石龙声。”考古发现中有关砻的最早资料是江苏省泗洪县重岗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粮食加工图”,上面有妇女推砻的场面。
      11月30日,记者和洋里农业畜牧站的陈先生一起到洋里村的几座老房子里,寻访到了几台沉寂了三十几年的土砻。几台土砻无一不是在几被遗忘的厅堂角落里寻到的。土砻是以泥、木、竹为主要材料制成。主体由黏性强的泥土浆灌制而成,外缘则是用竹条交织编成加以稳固。它由上下两个圆墩组成,直径约70厘米,身高约80厘米,上墩有砻耳两个,砻槽一个,下墩有砻轴和砻脚,上下墩之间磨合处则铺设一排排砻齿,砻齿呈逆时针旋涡形放射状,上墩砻齿分八组,下墩砻齿分十二组,砻齿与砻齿之间用沙土填实并留下条条浅沟,此外,还配有一支砻臂和一条吊绳。原本在下墩上部的外围还有一 圈装盛糙米用的木槽,木槽有一缺口,砻米时,磨好的糙米就是从这缺口处流到箩筐中。上墩接近木槽处,装有一土砻拨,当木槽中糙米将满时,土砻拨就将米拨落。但遗憾的是,记者所见的几台土砻,这木槽和土砻拨都已遗失。
      据老房子里的几个老人介绍,碾米时,先将一箩筐放在木槽缺口下方,再把稻谷倒进砻槽并将砻臂的铁钩套进砻耳,然后单人或双人用手推动砻臂,这样,土砻的上墩就转动起来。这时,稻谷通过砻槽流进上下墩之间磨合处,再经上墩转动碾压,稻谷便脱壳变成大米从砻齿沟流到木槽中,经土砻拨拨动,流到箩筐中。但碾出来的大米只是糙米,还要经过除去粗糠、舂米、除去幼糠等工序才变成白米。有的借用风柜将粗糠除去,有的是将糙米置于簸箕上,用巧力将粗糠颠到糙米上方,将粗糠取走,有的则用专用的米筛去除粗糠。然后就是舂米了。舂米以操作方式区别,有利用水力的“水碓”,有以杠杆原理利用脚踩的“脚踏舂臼”。在洋里,多用水碓舂米。经水碓舂过的米,不能直接食用,还需用细密的糠筛将幼糠筛去,才大功告成。
      回忆着这些以往常做的事,几个老人特别兴奋,他们惟恐记者听不明白,指手画脚的做着各种示范动作,他们说,以前做这些事很辛苦,一般来说砻一担米要用一个多小时,再加上其他几道工序,想吃上白米,则要花上半天时间。现在要吃上白米就简单多了,一担谷子到了碾米店,不到半小时就成白米了。
      由于砻米等劳动在早期农村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有许多相关的俗语、谜语。如在福州俗语中,就称老实巴交的人为“土砻拨”,意为土砻拨随土砻转动,而自己却无主见。还有“砻臂钩土砻,一人犯一人”,意为夫妻两人相处和谐默契。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谜语,如“竹唇柴齿,食粟放米。”谜底即为“土砻”,“竹唇”是指边缘竹编围筐,“柴齿”即土中嵌入之硬木角条,“食粟放米”是说放进稻谷碾出米来;“圆圆埕、四角厅,锣鼓响一下,兵马走出城。”,“圆埕”是指竹篾围筐,“四角厅”为土砻上漏斗孔有的呈四方形,“锣鼓响一下,兵马走出城”是形容脱壳后,米粒流入土砻缘沟内之状。前则把土砻譬喻为“人”,后则却把它譬喻为军队操演,谜语充满了趣味性。
 
(本报记者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