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驶离视野的木船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9 15:32:40来源:闽侯乡音报

那一条条曾经以精巧手工制造出来的木船,正随着岁月的变迁,渐渐驶离了人们的视野———

 

本报记者 徐超高  王立强

 

南通镇新岐村三面环水,水网纵横,从清朝开始,造船工艺就在此流传。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岐造船业达到颠峰。当时的闽侯新岐造船合作社工人曾达到300多人。如今,随着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铁制船在江面上占据主导地位,木船制造越来越少,新岐传统造船工艺正面临失传。

 

今年82岁的王合丰师傅造了半辈子的船,12岁开始学习木船制造工艺,从亲自参与木船制造到后来作为木船的图纸设计师,王师傅见证了新岐木船制造的兴衰历程。他告诉记者,造船是个需要很多道工序的行业,每个人分工都不同。造木船主要是以木材、灰、木油、钉、竹青等为材料,先固定船主体骨架,然后把一块块木材用铁钉连接,再在裂隙之间用竹青塞满,再堵上灰,在船身抹上木油,风干后就可升水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岐木船以抗风力强,船体稳而出名,在1959年的一次台风中,浙江到江苏的航线上众多渔船在台风中沉没,而新岐制造的几十条“大围缯”木船却安然无恙,当时的新岐木船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闽侯新岐造船合作社也因此受到省水产局的多次表彰。

 

新岐村造船人还曾为解放军部队战斗船提供技术维修。王合丰谈到,在1953年至1954年间,新岐村有10多人被解放军部队请到长乐修船,负责当时海上巡逻船只维修工作,王师傅也是其中一位,最后圆满完成任务。

 

30多年的造船生涯中,王师傅经手制造过最大吨位200吨的木船。王师傅说,1955年闽侯新岐造船合作社成立,他就在社里上班。生产的木船主要由当时闽江公社捕鱼大队来采购,用于捕捞作业。

 

伴随着现代造船技术的进步,传统造船工艺受制作成本贵,木船市场萎缩的影响,也进入了衰退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84年王师傅所在的造船厂也因经营困难而倒闭,年轻的造船人基本都改行从事其他行业,或转到铁制船厂找工作,王师傅也退休告别造船行业。

 

记者在原有造船厂址看到,曾经容纳几百人的传统造船厂已经变成铁制船的制造厂,工人正在进行电焊等技术操作。在其旁边的一个角落里,记者发现,有三位六七十岁的老者正在为一条小木船堵灰打油,一位正在堵灰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新岐村从事传统木船制造的基本就剩老人了,偶尔有人要修船或造新船他们才有可能拿起工具,重操老行当。老人告诉记者,他的3个儿子以前也从事木船行业,现在都转行到其他行业谋生,年轻人都不愿从事这个衰落的行业。谈话中,老人们感慨到,作为造船人的后代,他们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和遗憾,很担心传统木船制造工艺就要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