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的蓑衣灵巧的手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9 15:08:21来源:闽侯乡音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小时候下雨时,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穿着蓑衣在田间劳作。如今,几乎已见不到蓑衣,取而代之的是五颜六色的塑料雨衣。挑着担子挨家挨户制作蓑衣的艺人似乎也销声匿迹了。经多方打听,记者才查访到角洋村的蓑衣人张师傅。张师傅今年72岁,仍然从事蓑衣制作。
张师傅制作蓑衣的手艺在当地颇有名气。据说,他缝制的蓑衣结实耐用、美观轻巧,人们都爱用他制作的蓑衣。走进张师傅家,只见厅堂里摆放着一块简易的案板、一张八仙桌,上面摆放着针、剪、摆子等工具,张师傅正在专心地捻撮棕丝。现在张师傅只在家接受订做业务,而不再上门服务。
据张师傅介绍,他13岁开始拜师学艺。在四年的学习期间,前两年就做些抽丝、打线、缝合等粗浅活,后两年师傅才教一些剪裁技巧,但从不细讲,全靠自己领会。
当时,塑料雨衣还是奢侈品,人们外出劳动离不开蓑衣。许多农家都需要添置新的,或修补旧的。张师傅挑着工具箱,带上日用必需品,挨家挨户上门服务。东家自备材料、供食宿,张师傅负责工艺。有时进入一个村,要一两个月才能忙完活。热情的东家还会煮点心、供烟茶、酒肉,一年到头有忙不完的活。
张师傅说,别看蓑衣外表看起来粗笨,做工却极讲究,技巧要求也很高。有的人制作的蓑衣看起来样子好,但过于笨重,人家不喜欢。缝制蓑衣最关键的技巧在于铺料、打样,料铺厚了太重,铺薄了漏雨,应该恰到好处。其次,就是衣领了,要结实而不扎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张师傅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制衣方法,制作的蓑衣美观、结实又轻巧。
缝制蓑衣是一种很累的活。一般来说,一件蓑衣要五天才能完成,但行规只定三天完成,为了赶工时,制衣人要充分利用早晚时间。晚上梳棕丝、撮线坯,早上,东家起来煮饭,张师傅就要开始并线,早饭后才是正式的缝制工作。
张师傅说,棕蓑衣较其他雨衣有很多优点,不仅可以挡风遮雨,还可以铺在地上躺着休息,而不用担心蛇和其它昆虫上身。夏天散热冬天保暖。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笨重,不如塑料雨衣轻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