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叮当叮当打铁声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9 11:32:21来源:闽侯乡音报
□ 吴心钰/文
“叮当叮当”,那是儿时记忆中打铁声。前些日子,笔者走遍了县城所有街巷,想再听一听那“叮当叮当”的声音,却找不到打铁铺的踪影。
有人说南通还有一家打铁铺,于是笔者前往南通,在陈厝村怀瀛古桥桥头的大榕树下,找到了那家打铁铺。
打铁铺实际上是一座矮小的砖瓦房,外观有些破烂。房间正中有一个大火炉,火炉似熄未熄地跳着几缕火苗。火炉旁边放着一个大木桩和一个蓄满水的大铁桶,木桩上面摆着一个大铁砧和几把钳子。房间的一角堆放着煤炭,周围还杂乱地放着许多铁器边角料,墙上挂着已是成品的铁件和一些打铁的工具。东面的墙上开着木栅栏似的窗户,阳光透过窗格照到铁匠师傅花白的头发上。老师傅独自抡着小锤,敲打一把锄头,发出单调的“叮叮叮叮”声。
当笔者说明来意后,老师傅边干活边打开了话匣子。
老师傅叫陈开枝,今年71岁。由于父亲早逝,家庭困难,陈师傅13岁随母亲到尚干跟一位师傅学打铁,至今已有58年打铁史。
打铁是苦力活,俗话说“养儿打铁,祖宗作孽”,学打铁是万不得已的事。打铁匠每天面对的是炭灰、火炉和烧得赤红的铁。夏天农忙双抢季节,是打铁匠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需修理需打造的锄头、镰刀农具最多。夏天气温三四十度,打铁面对的是一块块温度高达千度的铁块,常常是汗珠溅在赤铁上,发出兹兹声音。打铁匠没有一件好衣裳,那铁花飞溅,衣裤上满是烫破的洞洞。许多铁匠赤膊上阵,手脚被烫伤、被刮伤,那是经常事。
打铁也是细致活,俗语“大锤能举,小钳难夹”,说的是打铁需要精湛的手艺。锄头、镰刀、菜刀等等,每一种器具都有各自的特点,打什么铁就要用什么样的工具,单是大大小小的钳子就有数十件。打铁要经过取料、打胚、下钢、成形、打磨、淬火等工序,每个步骤都有诀窍。特别是火候的掌握更是关键,火候不到打出东西太软,过了火候成品容易脆断。要掌握最佳温度,才能打造最出好的铁器。
陈师傅学艺,花了3年零3个月时间,当数十把钳子在他手中运用自如的时候,他离开了师傅,独立开店。作为铁匠,陈师傅对打铁业有着深深的情思和眷恋,也曾有着令他骄傲与自豪的回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陈师傅加入了尚干铁器社。由于他技艺高深,他带出许多徒弟。50年代末期,大炼钢时代,公社派他到连江学炼铁技术,学成归来在西坑炼铁厂当师傅,负责7个炼铁炉,每个铁炉高度都在7米以上,直径10多米。那时炼铁很苦,但那时代的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比炉火还高。有一次,炉火中的翻腾的铁水溅到陈师傅的身上,衣服烧着了,他光荣受伤了。当时公社为了表彰他为大炼钢所做的贡献,专门请来县文艺宣传队慰问演出,还敲锣打鼓送来了锦旗。说到这里,陈师傅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师傅打铁58年,经他一手锤打出的铁器不可计数。特别是1970年,他搬回南通陈厝后,他的打铁铺生意更是红火。当时,他除了打一些农具外,为福州军区打造部队训练专用的“钩联枪”,还为福州脱胎漆器厂打造刀凿之类工具。由于陈师傅技术好,为人忠厚,坚持诚信经营,邻近乡村的人都慕名找上门来。至今还有人来打造一些几乎已经失传的器具。
这些年,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的打铁铺生意已陷入困境。昔日手工打造,现在许多已被机械化制造所取代。打铁铺中的木炭改用了煤炭,手拉的风箱变成了电控的鼓风机,锉刀手工打磨换成了电动砂轮自动打磨。打铁轻松了许多,但还是逃不过被淘汰的厄运。这几年,城镇周边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山区农田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所需的农具少了。市场上出售的日常用具美观、实用,而且便宜。光顾打铁铺的人少了,许多打铁匠失业了.
对于老铁铺的衰落,陈师傅表面上看起来显得很坦然也很乐观。但笔者从陈师傅的目光中,还是读出了淡淡的依念与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