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箍桶匠的期盼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9 11:17:49来源:闽侯乡音报

■ 吴心钰

今年72岁的洪茂修师傅,做了53年箍桶匠,如今依然操持着他的老行当。

 

洪师傅的箍桶手艺,在甘蔗颇有名气。在街心公园广场附近一条小巷里,找到了洪师傅的箍桶店,可是店里一个客人也没有,洪师傅正躺在一块木板上睡午觉。他的周围杂乱地堆放着许多木头,还有斧头、锯子、凿子之类的木工工具。斑斑驳驳的桌面上摆放着几只已经成形的木桶,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镜框里镶着一张旧奖状。

 

洪师傅醒来后,揉着惺忪的眼睛说起了昔日木桶业的辉煌。

 

在旧社会,成为一名箍桶匠是许多乡村穷孩子的梦想。学好箍桶手艺,便能养家糊口,衣食无忧。洪师傅19岁开始拜师学艺,师傅为了磨练他,第一年主要教他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先从磨斧头、磨凿子学起;第二年把截、锯、解、刨等粗重的活让给他去做;第三年才真正开始教他学箍桶。由于洪师傅心灵手巧,模仿能力强,平时勤学好问,未满三年就学会了箍桶。

 

那时塑料桶、铁桶还未开始普及,人们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木桶。木制的挑水桶、炊饭桶、洗碗桶、洗面桶、洗脚桶、洗澡桶、洗衣桶、喂猪桶、秧桶和马桶等等,都是农家必不可少的。这些桶经常需要添置,坏了也需要师傅来修理。洪师傅挑着工具箱,带上斧头、凿子、锯子、锥子、墨斗、尺子等工具,上山下乡,走街串巷,受到许多农户的欢迎。在乡下箍桶,东家包住包吃包用,完工时算工钱。遇到热情的东家,一天三吃两点心,还有烟茶供应,晚餐另加酒菜。那时洪师傅有做不完的木桶活,日子过得挺滋润的。

 

50年代中期,甘蔗成立木器社,洪师傅参加了木桶组。全社300多人,有做家具的,有做西木的(西式家具),有箍桶的,有负责油漆的……全体社员吃商品粮,由政府发给粮证,每人每月供粮30斤。70年代,木器行业最为兴旺,洪师傅当上了木桶组组长。1981年,洪师傅所在的木桶组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绩显著”,受到表扬,墙上的奖状就是当时发的。

 

在洪师傅记忆中,他箍过许多高难度的木桶。1970年县城刚搬到甘蔗时候,当时还没装自来水,县委县政府开大会,经常几百上千人,吃饭用水成了难题。县招待所食堂指定洪师傅负责制作特大号的8个炊饭桶和2个蓄水桶。炊饭桶,桶高0.9米,直径0.6米,能炊120多斤米,供150多号人吃。蓄水桶,高度2米,直径2.5米,蓄水100多担。洪师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按要求如期完成。还有荆溪、白沙等地的虾油厂发酵用的大木桶,上街酒厂酿酒炊蒸糑米用的炊饭桶,大都出自他的手工。

 

洪师傅说最难箍的是马桶,因为马桶最能体现一个箍桶匠的真工夫。马桶既要讲究外形美观,又要讲究耐用,用时不发臭。以前农村妇女多是不上侧所的,拉撒的事大都靠家里的马桶来解决。女儿出嫁,马桶是娘家必办的一件嫁妆,质量好坏关系娘家面子问题。因此,东家请箍桶匠来箍马桶时,总是反复强调要细心。洪师傅箍马桶最拿手,他箍的马桶做工精细,外形匀称,桶身、桶圈与桶盖结合严丝合缝,篾箍箍得恰如其分,不容易脱落。至今还有人上门找洪师傅特制一些残疾人专用的马桶。

 

随着时代进步,日用品不断更新换代,箍桶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古老职业如今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洪师傅说起今日箍桶业的落魄,脸上显现出淡淡的忧伤。

 

洪师傅说,木桶有很多优点。木桶比塑料桶、金属桶来得卫生、环保;杉木制作的炊饭桶,蒸饭有一种特别的香味,饭粒松爽可口,隔夜不发馊;大洗澡桶冬天保温,汤热度可保持6小时,洗澡能舒筋活络……但是木桶工艺复杂,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制作成本高,浪费木材,而且笨重,不如塑料桶、不锈钢桶轻便。木桶虽有很多优点,但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

 

这年头,箍桶匠已没有出路。洪师傅带过5个徒弟,如今已全部改行。就连曾经跟他学过箍桶的3个儿子,一个个也都改行了,有的开车跑营运,有的当泥水匠搞建筑。洪师傅的箍桶店,每天平均挣不了15元钱,但他依然维持着这么一家箍桶店。

 

    洪师傅说,现在整个甘蔗已找不到第二家箍桶店。他的店若关门了,老甘蔗人家里的旧木桶恐怕也就无处可修了;老华侨回乡,恐怕再也买不到他手工制作的结实耐用的炊饭桶了……他舍不得放弃跟他几十年的老行当,他想找个年轻人做学徒,好将自己的箍桶手艺传下去,可如今谁还愿意学箍桶呢?他真担心自己成为最后的箍桶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