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与读书
内容更新时间:2010-05-07 01:12:57来源:闽侯乡音报
主讲人: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 方宝川
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了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求。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哈钦斯就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到了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就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活动。
什么样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呢?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保障全民学习及终身学习的社会。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所以,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
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包含几个方面内容: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学习型政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明确强调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2004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把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指标、人口指标、生活方式、人居环境四个方面。在生活方式的评估体系中,第一次将“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列入指标。而2006年11月5日在上海开幕的主题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2006全国创建学习型社会论坛”把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读书情况究竟如何?在儒家看来,存在着“学而优则仕”与“安身立命”两种读书观。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进行交流时,谈到了关于读书的三点心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然而,近年来国人阅读率的持续走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90年代曾有过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调查报告显示:“以休闲及通俗读物为主,极少阅读经典名著,极少阅读专业性、学术性的书籍”。这也同样显示了目前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情况。
另外也曾有一篇文章,题为《一般中国人不读书》,专家学者把这归结为“阅读危机”。“阅读危机”的出现,归结为不外乎几点原因:生活节奏加快,国人无暇读书;娱乐方式丰富,阅读人群流失;媒体多元化,传统阅读淡化……
要怎样养成读书情趣?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倡导: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梁启超则领略到了“学问之趣味”。钱钟书认为“读书、做学术研究,就像馋猫贪吃美食一样,快乐无比”。林语堂对读书是“不知道什么叫苦学”。
为了使读书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容享受着读书与治学带来的雅趣。我认为,应该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改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乐’作舟”。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要如何选择书?
读书是个人化的,依据不同的时代、年龄、经历、性格、心情,都会有不同的需求,然而,不论是传统的、现代的、经典的、流行的、人文的、自然的,只要是有利于增长知识、修身养性的都可选为好书来读。习近平副主席说:“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
虽然从短期看,阅读似乎只是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读与不读一时是很难分辨出有何大的差别,因为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大款,依然目不识丁、书不成函者还大有人在。然而在长远看来,书可改变人生。一个人的成长,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素质,总是历经长期的阅读体悟砥砺而成。相信总有一天,人们都会重新认识到读书与人生的相关连意义,都会有着“开卷有益”的经历与感悟。
与书为友,不受时空的限制。书是可以伴随人生一辈子的,往事如烟,只有读过的书在心中留了下来。说不准某一天,某一本读过的书就会不经意地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用或惊喜。我由衷期待: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文化生活层面同样能营造出书香社会,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自我。让更多的人能一起品尝到、感悟出阅读的快乐!(本报记者 陈晓梅 整理)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哈钦斯就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到了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就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活动。
什么样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呢?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保障全民学习及终身学习的社会。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所以,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
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包含几个方面内容: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学习型政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明确强调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2004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把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指标、人口指标、生活方式、人居环境四个方面。在生活方式的评估体系中,第一次将“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列入指标。而2006年11月5日在上海开幕的主题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2006全国创建学习型社会论坛”把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读书情况究竟如何?在儒家看来,存在着“学而优则仕”与“安身立命”两种读书观。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进行交流时,谈到了关于读书的三点心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然而,近年来国人阅读率的持续走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90年代曾有过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调查报告显示:“以休闲及通俗读物为主,极少阅读经典名著,极少阅读专业性、学术性的书籍”。这也同样显示了目前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情况。
另外也曾有一篇文章,题为《一般中国人不读书》,专家学者把这归结为“阅读危机”。“阅读危机”的出现,归结为不外乎几点原因:生活节奏加快,国人无暇读书;娱乐方式丰富,阅读人群流失;媒体多元化,传统阅读淡化……
要怎样养成读书情趣?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倡导: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梁启超则领略到了“学问之趣味”。钱钟书认为“读书、做学术研究,就像馋猫贪吃美食一样,快乐无比”。林语堂对读书是“不知道什么叫苦学”。
为了使读书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容享受着读书与治学带来的雅趣。我认为,应该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改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乐’作舟”。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要如何选择书?
读书是个人化的,依据不同的时代、年龄、经历、性格、心情,都会有不同的需求,然而,不论是传统的、现代的、经典的、流行的、人文的、自然的,只要是有利于增长知识、修身养性的都可选为好书来读。习近平副主席说:“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
虽然从短期看,阅读似乎只是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读与不读一时是很难分辨出有何大的差别,因为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大款,依然目不识丁、书不成函者还大有人在。然而在长远看来,书可改变人生。一个人的成长,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素质,总是历经长期的阅读体悟砥砺而成。相信总有一天,人们都会重新认识到读书与人生的相关连意义,都会有着“开卷有益”的经历与感悟。
与书为友,不受时空的限制。书是可以伴随人生一辈子的,往事如烟,只有读过的书在心中留了下来。说不准某一天,某一本读过的书就会不经意地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用或惊喜。我由衷期待: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文化生活层面同样能营造出书香社会,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自我。让更多的人能一起品尝到、感悟出阅读的快乐!(本报记者 陈晓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