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传承历史传统,又要具有时代性

内容更新时间:2009-08-10 09:39:31来源:闽侯乡音报

 
      闽侯需要不需要精神?闽侯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借着“闽侯精神表述语”征集的机会,我对闽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了解和思索:闽侯需要一种精神标志品味、代表智慧、凝聚力量、促进发展。
      传承历史传统才能凸现闽侯个性。在漫长的历史中,闽侯以开放兼容的气度、敢为人先的勇气,传承并接纳着先进的一切,从而有了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积淀,这里仅撷取几个独特之点:(1)“闽侯” 之称及其象征意义。“闽”代表福建历史上最初存在的方国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侯”实是“侯官”的简称和异写,是由汉王朝最初在福建设置的军事管治机构转变的政区建置;这在全国属罕见。(2)闽侯县建制蕴含着福建历史文明演进的丰富内容。闽侯之名始于民国二年(1913年),当时将闽县、侯官县合并,各取首字,称为闽侯县。而侯官县名出现是在汉献帝建安之年(196年),其前身称冶县,冶县是汉昭帝始之二年(公元前85年),汉朝廷在福建设置的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县。闽县名称始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由原丰县改称而来,当时原丰县在福建八个县中被列为首邑。(3)闽侯是福建文明开始的地方。昙石山、黄土仑、庄边山等60多处古文化遗存表明闽侯是福建上古文明的摇篮。(4)闽侯素有“八闽首邑”之美誉。历史上的闽侯历代曾作为王都、郡治与府州驻节地,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福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代表。(5)闽侯至今并存着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文化,其中佛教文化影响深远。唐时的雪峰崇圣禅寺为全国十大名刹之一,有“闽天第一道场”“ 南方第一丛林” 之称,是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中的云门、法眼的发源地。(6)闽侯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南宋时,福建成为“理学之乡”,福建理学的先驱者:“海滨四先生”陈襄、陈烈、郑穆、周希孟都是侯官人;自唐至清,闽侯共出进士2305名,其中状元、榜眼、探花23人。进入现代,闽侯更是人才蔚起,其中有侯官籍 “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清政府第一任邮传部尚书陈璧、辛亥革命元老且任国府主席12年的林森、“注目于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第一人” “五四”时期女作家庐隐、首创白话报的报界先驱林白水、现代工人运动领袖“二七”烈士林祥谦、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等等。
      具有时代性才能为闽侯竞争力提供深厚支撑。众所皆知,合乎了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方能占领先进的阵地。从古至今,闽侯顺应时代潮流,敢于争先,开拓性地推动着闽侯发展进步。上古时代——昙石山文化遗址开启福建上古文明的大门;漫长的封建时代——闽侯作为福建历史舞台中心,成为闽中首善之区;走入近现代——闽侯出了许多先锋性人物,开启了中国放眼看世界、产生了近代启蒙思想、开拓了马尾船政事业等。改革开放年代——闽侯作为东南沿海最早开放的县之一,敢为人先,屡创佳绩,在海西建设中,勇于先行先试,力争上游。(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