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清华园走走
内容更新时间:2009-03-13 13:58:56来源:闽侯乡音报
去年5月中旬,在北京孩子家中,闲着无事,骑着自行车去清华园转了转。我骑着自行车,沿着中关村中路直奔清华大学,骑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进入了清华大学南大门。在校园内先是去了北门然后西门,最后在二校门下了车,徒步转了转自清亭、晗亭和闻亭,在工字厅门口停留了许久。
这是第五次到清华了,而单独骑车转校园却有另一种感受。曾记得第一次到北京,那是1991年的春天,在出差之余,几位同事一起游玩北京的名胜古迹。那一天的目的地是颐和园和圆明圆,恰好路过清华大学的西大门,看见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清华大学”四个字,不知怎么心中竟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小时念书,常听老师、父辈说起这清华大学,那是学生追求和向往的圣地。然而文革期间,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清华成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面对这庄重的西大门,心中多了一份感慨。心里自我安慰,即使没有文革也未必能上清华。当时也想进去看看,但还是迈不开脚步。从北京回来后,经过清华园西大门就当作一次经历讲讲也就罢了。
1998年,当儿子高考时,我潜意识中不禁燃起了清华梦,竟毫不犹豫地让孩子报考清华大学。而事隔三年,去清华园看儿子时,才真正走进了清华大学。当我在清华园款款漫步时,虽然自己无缘上清华,还是由衷地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如果不是孩子上了清华,可能一生就只见过清华的西大门。而如今却挺胸昂首走在这绿树成荫的南北大道上,不禁感叹,世事多变,人生难料。
第一次在清华园,什么都是新鲜的,而给我最深印象的当数“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极富盛名。 “水木清华”一词也常常被人们当作清华的美称。“水木清华”地处工业厅后门外,景色的设计独具匠心。随四季变化景色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它们本是工字厅的后厦,现在转变为“水木清华”区的正廓。它们的正额题有清朝康熙皇帝手书的“水木清华”牌匾,古亭正中的朱柱上有副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后来每次到清华都要到“水木清华”转一转,好象不到这里心里总不踏实似的。第一次欣赏的是水木清华的风景,它古朴、宁静、深沉,而第二次、第三次更深的是一种体会。
孩子在清华一待就是9年,从本科到博士。这期间,我前后来了4次,每次经过二校门总看到许多家长一脸虔诚地带着孩子,还有许多学生旅行团列队毕恭毕敬地听导游介绍清华园。
现在,当我再一次心情平和地望着“水木清华”这四个含蕴深沉的牌匾时,我想如果把清华当作青年学生的人生目标来追求,能够进入的毕竟是少数。如果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作为青少年的一种追求,那才是每一个青年人都能实现的。(○林子瑜)
这是第五次到清华了,而单独骑车转校园却有另一种感受。曾记得第一次到北京,那是1991年的春天,在出差之余,几位同事一起游玩北京的名胜古迹。那一天的目的地是颐和园和圆明圆,恰好路过清华大学的西大门,看见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清华大学”四个字,不知怎么心中竟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小时念书,常听老师、父辈说起这清华大学,那是学生追求和向往的圣地。然而文革期间,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清华成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面对这庄重的西大门,心中多了一份感慨。心里自我安慰,即使没有文革也未必能上清华。当时也想进去看看,但还是迈不开脚步。从北京回来后,经过清华园西大门就当作一次经历讲讲也就罢了。
1998年,当儿子高考时,我潜意识中不禁燃起了清华梦,竟毫不犹豫地让孩子报考清华大学。而事隔三年,去清华园看儿子时,才真正走进了清华大学。当我在清华园款款漫步时,虽然自己无缘上清华,还是由衷地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如果不是孩子上了清华,可能一生就只见过清华的西大门。而如今却挺胸昂首走在这绿树成荫的南北大道上,不禁感叹,世事多变,人生难料。
第一次在清华园,什么都是新鲜的,而给我最深印象的当数“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极富盛名。 “水木清华”一词也常常被人们当作清华的美称。“水木清华”地处工业厅后门外,景色的设计独具匠心。随四季变化景色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它们本是工字厅的后厦,现在转变为“水木清华”区的正廓。它们的正额题有清朝康熙皇帝手书的“水木清华”牌匾,古亭正中的朱柱上有副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后来每次到清华都要到“水木清华”转一转,好象不到这里心里总不踏实似的。第一次欣赏的是水木清华的风景,它古朴、宁静、深沉,而第二次、第三次更深的是一种体会。
孩子在清华一待就是9年,从本科到博士。这期间,我前后来了4次,每次经过二校门总看到许多家长一脸虔诚地带着孩子,还有许多学生旅行团列队毕恭毕敬地听导游介绍清华园。
现在,当我再一次心情平和地望着“水木清华”这四个含蕴深沉的牌匾时,我想如果把清华当作青年学生的人生目标来追求,能够进入的毕竟是少数。如果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作为青少年的一种追求,那才是每一个青年人都能实现的。(○林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