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 传承民俗文化

内容更新时间:2008-03-18 09:46:49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 者  张存金

 
      虽没有整齐划一的演出服装,却有正规乐队般严格的队列;虽没有宽敞的排练场,却捧回了众多令人称羡的荣誉。在甘蔗三福小区一居民楼下的空地上,时常会看到一支民乐演奏队在此演练,悠扬的曲调,和谐的演奏,引来众多市民前来聆听。它便是近年来活跃在县城的“昙石山民族乐团”。
     
     共同的爱好让我们走在一起
     
      昙石山民族乐团原名闽侯县祥云民族管弦乐团,是一个自发组织的民间音乐艺术团体,于2003年8月创立。由闽侯一中音乐高级教师、省内颇有名气的二胡演奏家余祥云担任音乐顾问、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其成员来自我县各乡镇社区的不同阶层。“我们这里有教师、医生、机关干部,也有学生和拖拉机手。因为对民乐有着共同的爱好而走在了一起。”昙石山民族乐团团长程文藻说,“我们坚持免费入团、自备乐器、义务指导原则,外出活动实行AA制。”“最早就七八个人聚在一起,为了自娱自乐,也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后来在余老师的指导下,水平提高很快,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参加进来,团员中,老、中、青、少各年龄段都有。”最早参加乐团的退休干部吴海光告诉记者。据了解,乐团中经常参加活动的有36人,一旦有大型活动,可达57人。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已65岁,最小的才11岁。乐团也成为我县首家经民政局注册的民间文艺社团。
      来自荆溪的徐燕明,今年刚上初一,已经来乐团两年了。“在乐团中,小孩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特长,还提高了交往和协作能力,虽然接送很辛苦,但我很高兴。”徐燕明的父亲说着,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据余祥云介绍,徐燕明今年5月将与另外四名团员一同参加上海“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二胡)推选”全国总决赛,“得奖的希望很大”。
     业余水平  专业要求
      
      “团员们都来自不同行业,民乐知识和演奏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从零开始。”余祥云说,“虽然是业余水平,但有着专业要求。”乐团每周进行一次习奏会,由余祥云对团员的音准、节奏、手势等逐一进行指导,并布置“作业”让团员练习。在会琴活动中,每个团员都得单独演奏,互相点评,“这样,既提高演奏水平,也为团员提供一个练胆的机会。”余祥云说。
      五年来,乐团在严格训练中,演奏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多次参加省、市、县大型演出活动并获得巨大成功。由余祥云老师改编的《春韵》在参加“第二届福建省社区文化艺术节”演出中获整体节目第二名、器乐合奏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团员刘倩倩荣获首届全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大赛总决赛钢琴专业少年组金奖;廖冰清、余小红分别荣获“第三届(2003)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二胡专业少年组银奖;多人获得“闽江之春器乐大赛”笛子独奏一等奖、“福建省郑奕奏闽剧金奖大赛”银奖、“世界十邑闽剧票友大赛”铜奖等。余祥云也获得“第三届(2003)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和首届全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大赛总决赛优秀园丁奖。

      传承民俗文化   挖掘民乐精髓
      昙石山民族乐团自成立以来,立足闽侯乡土,传承我县厚重的人文历史,潜心挖掘、整理昙石山民俗音乐,活跃社区文化生活。
      五年来,该团先后创作、整理、排练了多部乡土民乐及闽剧、京剧改良曲子。大型民族管弦乐《春韵》、《二泉映月》、《京调》、《喜洋洋》、《紫竹调》等已经排练成熟。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地排练由传统闽剧改编的《宝莲灯》、《曲判记》唱腔片断和现代京剧《杜鹃山》、《乱云飞》等民乐合奏曲目。
      “以昙石山为背景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昙石山随想》,正在创作中。我们将积极挖掘民间音乐,走通俗与高雅相结合之路,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余祥云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