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单脚蛏”

内容更新时间:2008-01-02 16:27:28来源:闽侯乡音报

■  曾小榕
       2006年9月15日的《闽侯乡音》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我县特产“单脚蛏”濒临灭绝》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写作者的怜惜之情。读罢此文,我也感慨万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生活在尚干。尚干是一片美丽的土地,山青水秀,物产丰饶。清末进士林履端在《 尚干乡土志》中是这样描述他的故乡:“江中多鱼虾,次则蟚蜞,又次则独脚蛏,产于崩田岸边。冬后,乡人售单脚蛏者颇多。余如鳗蟹、田蛙之属,率皆肥脆甘美,确有下酒之资。”这其中说到的单脚蛏是闽侯“水中四珍”之一,更是尚干人引以自豪的特产。
      尚干单脚蛏,真正的名字叫中国淡水蛏。淡水蛏是一种稀有经济贝类,它的外形如海产蛏,但体小壳薄,显得玲珑剔透,而且两口吸水管联在一起,故又称“单脚蛏”。 单脚蛏忌淤泥沙地,喜欢硬地崩岸营穴而居。它用斧足移动,有时钻入土中深度可达20厘米。外壳上端与吸水管时常露出水面,进行排气,或吸食浮质食物。
      上个世纪80年代始,一些专家调查了中国淡水蛏在福建省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中国淡水蛏在福建省只产于闽侯县尚干镇陶江里,而且仅分布在以泮洋后至洋下湾这段约4000米的江段内。这是一段在五虎山倒影内受潮汐影响的河道。
      单脚蛏雌雄异体,不容易识别。进入冬季后,生长迅速,俗语说:“冬节前如小簪,节后大如箸,小寒大寒大如指”。清明前后是繁殖时期,俗称烂肚。六到八月间,江底泥中可见到蛏苗。特殊年份没有海水侵入,虽然伏天,市上也有单脚蛏出售,但味逊肉瘦。
      一至四月间,是捕捞单脚蛏旺季。一艘艘小舟穿梭波光粼粼的陶江上,热闹异常。一根根长柄铁耙抛入江中,彼入此起,挖出河土,拣取淡水蛏,放在清水中漂洗,一只只单脚蛏鲜润光亮。捕蛏时间要选在低潮憩流时。因为潮涨后,水流速度增加,江水扰动,淡水蛏就潜入底层,挖捞不便。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尚干单脚蛏日产量曾高达数百斤。
      尚干捕食单脚蛏,开始于宋宝佑年间进士林津龙。林津龙是陶江林氏始祖林穆的第十二世孙,官至尚书干官,尚干即以其官名乡。尚干单脚蛏随着林津龙的名声也日渐远播。当时林津龙常邀一些进士朋友泛舟陶江,朋友们一边在舟中酌酒品蛏,一边唱和献酬,其乐融融。“溯流天与一帆风,蓬底开樽笑语同”,道出了那时那景。
      单脚蛏肉脆味美,滋阴补体,深为人们所喜爱。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回到家乡,如果赶上单脚蛏成熟,必定先品尝这故乡的风味。旅外侨胞回乡也必带上一袋馈赠海外亲朋。当时我生活在尚干的时候,每每遇上朋友来访,也必以此道风味炫耀并宴请于朋。
      当然,烹食单脚蛏也是一门艺术。它与海产蛏不同,应当先烧开水,然后用漏瓢盛蛏,放在沸水中一泡即起,再放入预先调好的黄酒、葱茸 、酱油、白糖、麻油、味精等七味调料中,反复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因单脚蛏壳脆薄,只可用口吸。不熟悉食法的,常常手剥口咬,则壳破肉粘,难于上口。
      我知道,将来再品单脚蛏也许将成为一种奢望。不过在还有微茫的希望中,我仍热切地期待着拯救单脚蛏,给这一可爱的生灵以生存的权力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