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梦
内容更新时间:2013-05-24 15:07:25来源:闽侯乡音报
梦,是人生来具有的,是人们的思想及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人的梦,是梦想,是心愿。而中国梦,则是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是不息的理想,亦是深切的愿望。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被袁隆平称作“禾下乘凉梦”的梦境,就是袁隆平的中国梦,历史已然证明,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兴衰左右着社会的发展。俗语云“民以食为天”,袁隆平的中国梦是踏实而简单的,他亦是为此而踏实简单的工作着,风霜雨雪,田间地头。二系、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让袁隆平的“中国梦”初步实现,然而他仍在努力着,他希望中国的土地上可以再没有饥饿。当他被问及:实现了没有饥饿的梦想之后我们又会怎样?袁隆平说:到那时就搞文艺,提高文化素质。这也就是先贤孟子所云之“富民”之后的“教民”了。可见袁隆平的中国梦乃是中国的“富民”之梦。
白岩松的中国梦则是“全民记者”梦,他相信:每一个个体,也许都会犯错误,但是,构成一个群体的时候,要相信最后得到的是真相。实际上,白岩松的中国梦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说真话,说真相,是构建互相信任,公开透明的真实社会。现今虚假报道横行,我们常是一边接收着虚假信息的同时一边听着辟谣,越来越多的信息使我们分不清孰真孰假。白岩松的中国梦就是想让这些不真实的事件消失,毕竟,说真话是人们的底线而不是上限。钟南山在两会上高呼:“人最关键的是呼吸的空气,一个是吃的食物,一个是喝的水,这些都不安全,什么幸福都没有!”食品的造假,空气的污浊,这些情况都是亟待改善的,这些真相都是必然要揭开的,所以“全民记者”的中国梦,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这是中国的“真实”之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钱学森问道。钱学森之问无疑也道出了他的中国梦——教育要培养人才。清末时,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所著《少年中国说》有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青少年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培养好青少年,国家才会有希望。回观历史,甘罗12岁即能出使游说而为秦国上卿;霍去病18岁即为骠姚校尉勇冠三军而受封千户“冠军侯”,至22岁“封狼居胥”使“漠南无王庭”;孙权19岁接管江东,继承父兄之业,使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由此可见培养少年人的重要性,国家之重任在我少年,中国之梦,已实现的须后人来完善,未实现的则须后人去开拓,此“后人”正是吾辈之青少年,倘少年兴则国家也必然兴盛,中国的强国之梦亦指日可待矣。钱学森之问可谓是思及未来,他的中国梦无疑是中国的“未来”之梦。
白岩松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道:“四十年前,马丁·路德·金倒下的时候,他那一句‘我有一个梦想’传遍了全世界,但是,它不是一个宏大的口号,它是属于每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人皆有梦,即使是草根也拥有自己的中国之梦,未来的中国,如何更稳固的屹立于世界,如何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不仅在我少年,更在于社会中的每一人,“天下大同,四海一家”,大抵就是我们永远追求不懈的中国梦了。(闽侯一中 赵燕琼)
(指导教师:林青)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被袁隆平称作“禾下乘凉梦”的梦境,就是袁隆平的中国梦,历史已然证明,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兴衰左右着社会的发展。俗语云“民以食为天”,袁隆平的中国梦是踏实而简单的,他亦是为此而踏实简单的工作着,风霜雨雪,田间地头。二系、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让袁隆平的“中国梦”初步实现,然而他仍在努力着,他希望中国的土地上可以再没有饥饿。当他被问及:实现了没有饥饿的梦想之后我们又会怎样?袁隆平说:到那时就搞文艺,提高文化素质。这也就是先贤孟子所云之“富民”之后的“教民”了。可见袁隆平的中国梦乃是中国的“富民”之梦。
白岩松的中国梦则是“全民记者”梦,他相信:每一个个体,也许都会犯错误,但是,构成一个群体的时候,要相信最后得到的是真相。实际上,白岩松的中国梦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说真话,说真相,是构建互相信任,公开透明的真实社会。现今虚假报道横行,我们常是一边接收着虚假信息的同时一边听着辟谣,越来越多的信息使我们分不清孰真孰假。白岩松的中国梦就是想让这些不真实的事件消失,毕竟,说真话是人们的底线而不是上限。钟南山在两会上高呼:“人最关键的是呼吸的空气,一个是吃的食物,一个是喝的水,这些都不安全,什么幸福都没有!”食品的造假,空气的污浊,这些情况都是亟待改善的,这些真相都是必然要揭开的,所以“全民记者”的中国梦,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这是中国的“真实”之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钱学森问道。钱学森之问无疑也道出了他的中国梦——教育要培养人才。清末时,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所著《少年中国说》有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青少年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培养好青少年,国家才会有希望。回观历史,甘罗12岁即能出使游说而为秦国上卿;霍去病18岁即为骠姚校尉勇冠三军而受封千户“冠军侯”,至22岁“封狼居胥”使“漠南无王庭”;孙权19岁接管江东,继承父兄之业,使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由此可见培养少年人的重要性,国家之重任在我少年,中国之梦,已实现的须后人来完善,未实现的则须后人去开拓,此“后人”正是吾辈之青少年,倘少年兴则国家也必然兴盛,中国的强国之梦亦指日可待矣。钱学森之问可谓是思及未来,他的中国梦无疑是中国的“未来”之梦。
白岩松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道:“四十年前,马丁·路德·金倒下的时候,他那一句‘我有一个梦想’传遍了全世界,但是,它不是一个宏大的口号,它是属于每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人皆有梦,即使是草根也拥有自己的中国之梦,未来的中国,如何更稳固的屹立于世界,如何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不仅在我少年,更在于社会中的每一人,“天下大同,四海一家”,大抵就是我们永远追求不懈的中国梦了。(闽侯一中 赵燕琼)
(指导教师: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