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之恋
内容更新时间:2011-11-22 15:12:35来源:闽侯乡音报
我的家乡——大湖,就座落在闽侯县北部海拔最高的群山峻岭之中,那是一个美丽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深山古镇。
山旮旯里的大湖,是一个积淀了太多太久远文化历史的古老集镇,早在清雍正年间(1734年)这里就设立侯官县大湖分县,建县历史达275年之久,先后历经29任县丞,为此坊间留下了无数让后人揣测不已的故事与传说。
沧海桑田,时至今日大湖乡政府边上的那座破落的旧县衙,历经了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还在无言地述说着那段曾经的辉煌,门前那株来自顺天府的首任知县老爷江景祚亲手植下的桂花树依然郁郁青青,显得超然于世,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只有在逢年过节,旧县衙脚下的那座城隍庙的香火才陆续鼎盛起来,进进出出的香客们,似乎还在验证着老县治的昨日繁华。深夜梦醒时分,我似乎依稀听到从古老的湖山书院传出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声声入耳。
十月了,入秋的大湖,丰收在望,田里野外是一片一片的金黄;抬眼远眺,逶迤的群山,透出从里到外的墨绿;习习秋风徐徐而过,颇有些凉意,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一丝自得:绿水青山,空气绝佳,一辈子做个大湖人,挺好!
弹指一挥间,回到家乡工作已有十六个年头了,从曾经的毛头小伙变成几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回想起来,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教书、成家、育儿、改行……所谓人生的几件大事,也都在这里不咸不淡地进行着,更觉得自已与这片土地心连心,结着极深的缘,以致于全部身心都融入了大湖,情感上再也无法割舍那种难以述说的眷恋。眷恋的是大湖举目可见的田园风光,绵延的群山、空旷的原野、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园、袅袅的炊烟、乡亲淳朴的笑容,还有辘轳、篱笆和狗……那样的原汁原味,不带一丝杂质。
当工作生活遇到困惑烦恼时,常不由自主沿着镇上宝溪湖边(古代的官路)石径,步行个把小时就抵达雪峰寺,在千年古刹之中,仰望参天古柽,或斜坐高僧墓塔之畔,做一番短暂的修行参禅,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与开山祖师---高僧义存,抑或与本寺渊源颇深的先贤王审知遨游神交,顿时有恍然顿悟之感。
难以忘怀的是,当三五好友来大湖探访寓居乡间的山人时,每每书生意气,有时携之到有“道教圣地”之称的马岚山,领略道长们的仙风道骨的同时,还可早晚之间观赏深山里的日落日出,云雾缭绕之间,马岚山恍然是天上人间,让人荡涤一路的尘埃,静静用心感受那种大自然的从容开阔;或与之一同徒步攀登奉有“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墓”的浮岛山,拾级而上272级台阶(象征在大湖之战中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272位国军将士),虽没有“登高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感,但远眺四周,江山如画,油然而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万千感慨。试想六十多年前壮怀激烈的先烈们同仇敌忾:巍巍中华大好河山,岂容他国宵小染指?悠悠思绪之中,我似有所悟,了然当初让烈士们长眠于此的更深寓意了。
大山里的日子是清静的,也是孤寂的,在教书和乡镇工作十多年里,身边的同事走了一茬,又来了一茬, 年年如此,我似乎并不为所动。城里可能浮华依旧吧,我依然不紧不慢地在乡间教书、读书,办公、做事,居然觉得乐在其中,更时常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自勉。
美哉,我的大湖!生我育我的大湖!(◎ 郑祥华)
山旮旯里的大湖,是一个积淀了太多太久远文化历史的古老集镇,早在清雍正年间(1734年)这里就设立侯官县大湖分县,建县历史达275年之久,先后历经29任县丞,为此坊间留下了无数让后人揣测不已的故事与传说。
沧海桑田,时至今日大湖乡政府边上的那座破落的旧县衙,历经了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还在无言地述说着那段曾经的辉煌,门前那株来自顺天府的首任知县老爷江景祚亲手植下的桂花树依然郁郁青青,显得超然于世,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只有在逢年过节,旧县衙脚下的那座城隍庙的香火才陆续鼎盛起来,进进出出的香客们,似乎还在验证着老县治的昨日繁华。深夜梦醒时分,我似乎依稀听到从古老的湖山书院传出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声声入耳。
十月了,入秋的大湖,丰收在望,田里野外是一片一片的金黄;抬眼远眺,逶迤的群山,透出从里到外的墨绿;习习秋风徐徐而过,颇有些凉意,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一丝自得:绿水青山,空气绝佳,一辈子做个大湖人,挺好!
弹指一挥间,回到家乡工作已有十六个年头了,从曾经的毛头小伙变成几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回想起来,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教书、成家、育儿、改行……所谓人生的几件大事,也都在这里不咸不淡地进行着,更觉得自已与这片土地心连心,结着极深的缘,以致于全部身心都融入了大湖,情感上再也无法割舍那种难以述说的眷恋。眷恋的是大湖举目可见的田园风光,绵延的群山、空旷的原野、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园、袅袅的炊烟、乡亲淳朴的笑容,还有辘轳、篱笆和狗……那样的原汁原味,不带一丝杂质。
当工作生活遇到困惑烦恼时,常不由自主沿着镇上宝溪湖边(古代的官路)石径,步行个把小时就抵达雪峰寺,在千年古刹之中,仰望参天古柽,或斜坐高僧墓塔之畔,做一番短暂的修行参禅,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与开山祖师---高僧义存,抑或与本寺渊源颇深的先贤王审知遨游神交,顿时有恍然顿悟之感。
难以忘怀的是,当三五好友来大湖探访寓居乡间的山人时,每每书生意气,有时携之到有“道教圣地”之称的马岚山,领略道长们的仙风道骨的同时,还可早晚之间观赏深山里的日落日出,云雾缭绕之间,马岚山恍然是天上人间,让人荡涤一路的尘埃,静静用心感受那种大自然的从容开阔;或与之一同徒步攀登奉有“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墓”的浮岛山,拾级而上272级台阶(象征在大湖之战中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272位国军将士),虽没有“登高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感,但远眺四周,江山如画,油然而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万千感慨。试想六十多年前壮怀激烈的先烈们同仇敌忾:巍巍中华大好河山,岂容他国宵小染指?悠悠思绪之中,我似有所悟,了然当初让烈士们长眠于此的更深寓意了。
大山里的日子是清静的,也是孤寂的,在教书和乡镇工作十多年里,身边的同事走了一茬,又来了一茬, 年年如此,我似乎并不为所动。城里可能浮华依旧吧,我依然不紧不慢地在乡间教书、读书,办公、做事,居然觉得乐在其中,更时常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自勉。
美哉,我的大湖!生我育我的大湖!(◎ 郑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