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唱响的夏天
内容更新时间:2011-08-16 17:38:26来源:闽侯乡音报
麦子黄了,树枝上的果实熟了,红润的花儿变成了桃子李子,盛夏里的骄阳流金似火,这时故乡的庭院里,也响起了知了欢快的鸣唱。小时候,有关知了的记忆颇多,大都是在正午的时候。大人们在田地里劳作,小孩子便在蹲在树荫下玩耍,或困倦上来,躲在纱帐般知了鸣声里酣然睡觉,或想一些法子黏知了儿。
那时候的知了好像比现在要多,叫声十分稠密,虽然有时也恨它不止不歇,影响休憩,但仍然很少有人捉它,偶尔捉些来吃,也还没有成为交易的商品。其捉知了的方法,也不过是用一根竹竿,使出浑身解数举向落着知了的树枝粘它。黏知了的竹竿要细且长,在细梢的部分绑上一截细挺的苇杆,末稍裹上用面洗出来的面筋,通过声音分辨出哪股枝上落着知了,然后顺着树枝找寻知了停栖的位置,探出手中捕捉的武器。
这种方法我们通常叫做黏知了,小时我就黏过知了,由于那时捕知了人少,知了出生的机会很多,所以每到夏天,到处能听到知了的鸣叫。而到了今天,知了声变得稀少起来,当每只知了以五角的价格收买,它的厄运也随之来临。不等它们出壳,人们就借着灯光,跑到树下捉了起来。如果知了已出壳,那么就不光是夜晚去摸,而是在树下燃起一堆篝火,用火光吸引它们“飞蛾扑火”,所投者无一幸免。
看到一则报道,一下岗工人对知了产生浓厚兴趣,把收购而来的知了做成不同的风味小吃,水煮、盐渍、油炸,引得无数食客的流连忘返。那么多的食客,那么多企图摄取财富的贪婪目光,对于这个报道,我心怀戚戚焉。那小小的知了儿,何以能够以每天两百多斤的产量满足大大小小的餐桌?
听说有次进晚餐,一桌的海味山珍,品尝美味的客人轻轻咬一口箸上的菜肴,就在牙齿相叩的一瞬,牙根顿时疼痛起来。原来那菜里隐藏有一只知了利爪,锐利的一刀扎向他的牙龈,血流如注,那个吃客不得不到医院治疗。看过报道,我从此不再大啖吃知了,生怕让它的利脚在我皮肉上生出一丝快感,如果这是知了的生命最后的复仇呢?
知了是蝉的别名,对它的认识是从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看到的,书中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其实它真正的生命只有18天。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的诗句:“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挥挠,长吟悲鸣。”如今在城市,知了踪迹已经难寻,知了声也已渐远,知了鸣阵阵,已经成了化不去的乡愁,成了怀想田园生活的美好开端。(宋尚明)
那时候的知了好像比现在要多,叫声十分稠密,虽然有时也恨它不止不歇,影响休憩,但仍然很少有人捉它,偶尔捉些来吃,也还没有成为交易的商品。其捉知了的方法,也不过是用一根竹竿,使出浑身解数举向落着知了的树枝粘它。黏知了的竹竿要细且长,在细梢的部分绑上一截细挺的苇杆,末稍裹上用面洗出来的面筋,通过声音分辨出哪股枝上落着知了,然后顺着树枝找寻知了停栖的位置,探出手中捕捉的武器。
这种方法我们通常叫做黏知了,小时我就黏过知了,由于那时捕知了人少,知了出生的机会很多,所以每到夏天,到处能听到知了的鸣叫。而到了今天,知了声变得稀少起来,当每只知了以五角的价格收买,它的厄运也随之来临。不等它们出壳,人们就借着灯光,跑到树下捉了起来。如果知了已出壳,那么就不光是夜晚去摸,而是在树下燃起一堆篝火,用火光吸引它们“飞蛾扑火”,所投者无一幸免。
看到一则报道,一下岗工人对知了产生浓厚兴趣,把收购而来的知了做成不同的风味小吃,水煮、盐渍、油炸,引得无数食客的流连忘返。那么多的食客,那么多企图摄取财富的贪婪目光,对于这个报道,我心怀戚戚焉。那小小的知了儿,何以能够以每天两百多斤的产量满足大大小小的餐桌?
听说有次进晚餐,一桌的海味山珍,品尝美味的客人轻轻咬一口箸上的菜肴,就在牙齿相叩的一瞬,牙根顿时疼痛起来。原来那菜里隐藏有一只知了利爪,锐利的一刀扎向他的牙龈,血流如注,那个吃客不得不到医院治疗。看过报道,我从此不再大啖吃知了,生怕让它的利脚在我皮肉上生出一丝快感,如果这是知了的生命最后的复仇呢?
知了是蝉的别名,对它的认识是从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看到的,书中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其实它真正的生命只有18天。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的诗句:“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挥挠,长吟悲鸣。”如今在城市,知了踪迹已经难寻,知了声也已渐远,知了鸣阵阵,已经成了化不去的乡愁,成了怀想田园生活的美好开端。(宋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