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清风·月
内容更新时间:2011-06-20 16:35:01来源:闽侯乡音报
连着下了几日的雨,楼前的池塘里积满了水。先是一片浑浊,一两日后,竟沉淀得清澈透碧,汪汪的一派明亮。池塘不大,是用水泥砌成的。
晚间有月,月很圆,很亮。池塘边就有些乘凉的人。月上中天,投进池塘里,于是,天上一轮明月,水中圆月如盘。一些小孩,把手探入水中,搅动,月就碎了,如碎了的婉约的梦。孩子停止了搅动,水静了,水中的月又圆了,水面复又清辉浮漾。
我观之,心,空爽如洗。
忽然就想起了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里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是喜欢“积水空明”四字,其实,在文中,苏轼本是用来写月的,以水喻月,月光如水。“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浓郁和清澈,也写出了彼时诗人那种闲散和通透。
我望着池塘中泛着月光的水面,觉得“积水空明”,在今晚,就有了写实性。这种写实性,也牵引出我曾经的某种更久远的体验。
小时候,家住乡村,房屋是新建的,位于村子的西头,距离村子有一段距离。据母亲说,这个地方是会看风水的外公给定下来的,是一方福地,叫“凤凰地”。房前不远处,是一湾天然水塘,水塘不大,平日里也积水不多,天旱的日子,甚至会干涸。但一到雨季,四下雨水汇聚,很快,水塘就积水而平了。现在想来,临水而居,是颇有些诗意的。
最初的几天,塘里的水,浑浊粘稠,但几天以后,尘泥沉淀,积水便变得清爽明透,清得能看清水底的淤泥和杂草。周围的空气也因之异常清新,时间再长,水塘岸边就生长出一些水草,水草中便有蛙鼓奏鸣。
有月的夜晚,一家人常在水塘边乘凉。夏夜,水塘涨出滋润的凉意,空气中流溢着淡淡的腥草味;月光照在池塘上,水面泛着银白色的光,闪亮如洗,仿佛是在深幽的暗夜里,点燃了一盏灯;微风吹过,传来水草的唰唰声,有时,会有不知明的鸟儿,从水草中扑楞楞地飞起,划响水塘的寂寞。
大人们很少说话,即使是说话,声音也很轻,好像是一些什么东西从夜空中柔软地划过。大概是他们经过白天的劳作,太累了,他们需要休息,需要安静。所以,他们经常是默不作声,仿佛被一种幽寂禁锢着。喧哗的,是孩子们,还有断续的蛙声。但孩子们很快就累了,蛙声也有停止的时候,于是,夜晚又被寂静淹没。
我的祖母,更是少有话说。好多个夜晚,她在水塘边乘凉,都是静默地坐在那儿。那样的夜晚,虽然有月,但我看不清祖母在望什么。她在望天上的明月,还是在凝住水塘的平静?她在努力穿透夜晚的幽深,还是在反观自己已逝的岁月?我没有看出,大概别人也不会看出。她只是平静地坐在那儿。静,似水塘般平和,如凝铸般坚硬。用她七十多年的岁月,把自己沉淀成一种异常空明的境界,渊深莫测。
所以,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想到“积水空明”这四个字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祖母,岁月如水,积淀而成宁静,成阔达,成智慧。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感激。感激古人把一个“水”字,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孔子站在水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伤时光的流逝,人生之短暂;苏轼的“积水空明”,则给我们揭示了一种过程,一种大境界。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沉淀,驱除污渍残秽,给自己构建出一个“空明”的人生大境界。
似那积水经日后的水塘:清澈、明净,而又渊深。(路来森)
晚间有月,月很圆,很亮。池塘边就有些乘凉的人。月上中天,投进池塘里,于是,天上一轮明月,水中圆月如盘。一些小孩,把手探入水中,搅动,月就碎了,如碎了的婉约的梦。孩子停止了搅动,水静了,水中的月又圆了,水面复又清辉浮漾。
我观之,心,空爽如洗。
忽然就想起了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里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是喜欢“积水空明”四字,其实,在文中,苏轼本是用来写月的,以水喻月,月光如水。“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浓郁和清澈,也写出了彼时诗人那种闲散和通透。
我望着池塘中泛着月光的水面,觉得“积水空明”,在今晚,就有了写实性。这种写实性,也牵引出我曾经的某种更久远的体验。
小时候,家住乡村,房屋是新建的,位于村子的西头,距离村子有一段距离。据母亲说,这个地方是会看风水的外公给定下来的,是一方福地,叫“凤凰地”。房前不远处,是一湾天然水塘,水塘不大,平日里也积水不多,天旱的日子,甚至会干涸。但一到雨季,四下雨水汇聚,很快,水塘就积水而平了。现在想来,临水而居,是颇有些诗意的。
最初的几天,塘里的水,浑浊粘稠,但几天以后,尘泥沉淀,积水便变得清爽明透,清得能看清水底的淤泥和杂草。周围的空气也因之异常清新,时间再长,水塘岸边就生长出一些水草,水草中便有蛙鼓奏鸣。
有月的夜晚,一家人常在水塘边乘凉。夏夜,水塘涨出滋润的凉意,空气中流溢着淡淡的腥草味;月光照在池塘上,水面泛着银白色的光,闪亮如洗,仿佛是在深幽的暗夜里,点燃了一盏灯;微风吹过,传来水草的唰唰声,有时,会有不知明的鸟儿,从水草中扑楞楞地飞起,划响水塘的寂寞。
大人们很少说话,即使是说话,声音也很轻,好像是一些什么东西从夜空中柔软地划过。大概是他们经过白天的劳作,太累了,他们需要休息,需要安静。所以,他们经常是默不作声,仿佛被一种幽寂禁锢着。喧哗的,是孩子们,还有断续的蛙声。但孩子们很快就累了,蛙声也有停止的时候,于是,夜晚又被寂静淹没。
我的祖母,更是少有话说。好多个夜晚,她在水塘边乘凉,都是静默地坐在那儿。那样的夜晚,虽然有月,但我看不清祖母在望什么。她在望天上的明月,还是在凝住水塘的平静?她在努力穿透夜晚的幽深,还是在反观自己已逝的岁月?我没有看出,大概别人也不会看出。她只是平静地坐在那儿。静,似水塘般平和,如凝铸般坚硬。用她七十多年的岁月,把自己沉淀成一种异常空明的境界,渊深莫测。
所以,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想到“积水空明”这四个字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祖母,岁月如水,积淀而成宁静,成阔达,成智慧。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感激。感激古人把一个“水”字,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孔子站在水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伤时光的流逝,人生之短暂;苏轼的“积水空明”,则给我们揭示了一种过程,一种大境界。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沉淀,驱除污渍残秽,给自己构建出一个“空明”的人生大境界。
似那积水经日后的水塘:清澈、明净,而又渊深。(路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