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粽赏佳联

内容更新时间:2011-06-06 22:58:32来源:闽侯乡音报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而粽子对联则为联苑中的一朵奇葩。现将笔者采撷的一些与端午节有关的佳联妙对,荐自如下,以餐读者。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上联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明代时,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
      有一年端午节,明代大画家文征明路遇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随口应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
      相传,古时一姓陈的才子,常与一姓李的才子作对互娱,一次端午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那姓陈的才子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那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别有一番情趣。
      据传从前一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在端午节前应童子试,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应试都顺利通过,于是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乍看此联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这样,就明白此联的内容是: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1734—1802),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有一年端午节回家,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刚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拦住。三嫂深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并声称对不出下联,不能吃粽子。这上联连用三个“五”字,加之有个“讨”字含有贬意。李调元很不高兴,刚要赌气离开,忽又见到厨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拦,说:“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春米做成的,如果对不上,还是别吃。”李调元听三嫂这样一说,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字字对仗工稳,且用“偷”字报了“讨”字之仇。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语出不恭,两人相视而笑,各自更换一字云:“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三更三点三嫂檐下春糍耙。”最后李调元终于喜得香粽而食之。
      曾为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师”的祁隽藻,幼时聪颖过人,在5岁的那年端午节,奉母亲之命给三哥和三嫂送去五只粽子。自恃才学不凡的三嫂想试探一下小弟的诗才,脱口吟出上联:“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隽藻不假思索地续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伴三哥,好亲!好亲!”那三嫂不禁脸红耳赤,而心中却暗暗称奇。
      齐梅麓是清代对联名家之一。齐梅麓小时候,有年端午节在外玩饿了,跑进厨房找东西吃。他见厨房里有煮好了的粽子,便拿了五个揣在怀里就往外跑。刚到门口,他的三嫂见此情景,立即笑着说:“我有一上联,要你对下联,对得好,你就把粽子先拿去吃!”梅麓只好答应。三嫂说:“五月五日,五叔怀中藏五粽;”梅麓略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 “三更三点,三嫂房内唤三哥。”说完,拿着五个粽子飞快地跑了。
      清末民初,有一年,广东高扩墟举行扒龙船比赛,河边照例搭台唱戏,热闹空前。有人请来当地通俗文学家何淡如撰写楹联助兴,只见他挥笔如飞,一口气写下九个“扒”字,每写一个“扒”字,旁边围观热闹的人就跟着高声读一个“扒”字。写到第十个“扒”字时,何淡如笑着问围观的人们:“扒够了没有?”大家应道:“扒够了!”何淡如继续写道:“扒到龙门三级浪。
      大家正喝彩间,只见何淡如挥笔疾书,又写出九个“唱”字,然后又写道:“唱出仙姬七姐词”。人们定睛再看时,只见这副妙联为“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这一奇特的联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水中赛龙舟和台上唱戏的动人情景,众人看了,无不称绝妙。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描述端午节的对联,联云:“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端午节这天民间有包粽子、悬菖蒲、赛龙舟等活动,中午时分,户户过节,家家热闹。上联正道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气氛。“立春”以后,春回大地,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下联正描述了民间此时游春的情景。同时,上联中的“三午”对下联中的“三春”,可谓严丝合缝,自然流畅,读来兴趣盎然。(周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