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高雅的味中味

内容更新时间:2011-05-24 10:20:57来源:闽侯乡音报

      饮食散文要写得好,首在有趣。这个趣字,不光只是博人一哂、妙语如珠,而且要意味隽永、逸兴遄飞,甚至能雅致盎然,有高人风致。准此以观,梁实秋的生花妙笔,不愧当代第一把手,同时放眼古今中外,亦鲜有能出其右者。
      我一直认为要知食物之味,必先具备“爱吃、能吃、敢吃”这三个先天条件,始可达到“懂吃”这一最高境界。就梁实秋的饮食史来看,绝对符合以上的因素,终成一代大家。即以爱吃而言,他在《雅舍谈吃》里提到:“记得当年在外留学时,想吃的家乡菜以爆肚儿为第一。后来回到北平……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了三个爆肚儿,盐爆、油爆、汤爆,吃得我牙根清酸。”显然梁老之量匪浅,他又再点“一个清油饼、一碗烩面鸡丝”,结果“酒足饭饱,大摇大摆回家”。日后回想起来,此一“生平快意之餐”,居然“隔五十年余年犹不能忘”。信手拈来,余韵无穷,看了令人垂涎欲滴。
      梁老亦指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关于此点,梁老可是口福无限,好到让人艳羡不置。他的父亲曾在北平开设以河南菜闻名的“厚德福饭庄”。该店以名菜“铁锅蛋”发家,菜色向以做工精细、味道纯正、不落俗套、特色鲜明著称。即使店甚逼仄、陈旧,但因菜肴太可口了,故昔时“一些阔官显者颇多不惜纾尊降贵”,来到这里,只为“一朵快颐”。梁老生长于斯,自然遍尝珍馔。书中提到自家的菜品,除铁锅蛋外,尚有瓦块鱼、核桃腰、罗汉豆腐等。其实,“厚德福”的名菜,如两做鱼、红烧淡菜、黄猴天梯、酥鱼、风干鸡、鱿鱼卷、酥海带等,皆脍炙人口。且所制“月饼有枣泥、豆沙、玫瑰、火腿,味极佳,且能致远”。在此等环境孕育下,懂吃自在情理之中。
      书中亦载其所尝南北珍味及母亲擅制的鱼丸、核桃酪等,娓娓道来,亦庄亦谐,弛张有致,文雅有趣。即令捧读再三,仍流连而忘返。纵使梁老自称他所写的吃,只是“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正因有所寄托,更能扣人心弦,情深意挚,含蕴不尽。
      又,梁实秋的元配程季淑,是个“入厨好手”。抗战胜利后,曾在北平学过烹饪,然后研究、实践,能烧无数好菜。据其旅居美国的女儿文蔷透露:“我们的家庭生活乐趣,很大一部分是吃,妈妈一生的心血劳力,也多半花在吃上。我们饭后,坐在客厅,喝茶闲聊,话题多半是吃,先说当天的菜肴有何得失,再谈改进之道,继而抱怨菜场货色不全,然后怀念故都的道地做法如何,最后浩叹一声,陷于绵绵的一缕乡思。”
      长久处在此氛围下,梁实秋这位在梁小姐口中戏称的“美食理论家”,终于在年届八十高龄时,奋笔为文,完成《雅舍谈吃》一书。通书以食材为篇名,或荤或素,旁及点心和调味料;味兼南北;亦涉海外,同时高档菜与家常菜并存。信笔挥洒,无不佳妙。我特别欣赏他的笔火功深,精妙绝伦。常将本书置诸案右,得空拜读,一乐事也。
      事实上,梁老的口福尚不止此。自娶韩菁清女士续弦后,依旧食指频动,天天有好汤喝。原来每晚临睡前,菁清都会用电锅炖一锅鸡汤,或添牛尾、蹄膀、排骨、牛筋、牛腩,再加点白菜、冬菇、包心菜、虾米、鞭尖之属。为的是让梁实秋第二天的清晨和中午,“都有香浓可口的佳肴”。齿颊留香,好不幸福,难怪琴瑟和鸣,恩爱弥笃逾恒。
      梁实秋饮食小品固然高雅出众,饶富兴味,但他的本质,还是个馋人,曾撰文指出:馋所着重的,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乎艺术的趣味”。此与幽默大师林语堂所讲的:“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以吃为首,除非我们老老实实地对待这个问题,否则永远也不可能把吃和烹饪,提高到艺术的境界。”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足发吾人深省,进而懂得品味。
      《雅舍谈吃》一书中,关于烹饪及品味者,俯拾皆是。前者有狮子头、菜包、白肉、薄饼等,巨细靡遗,可学而优再亲炙,俾益亲友,兼及众生。后者则有红烧大乌、铁锅蛋、芙蓉鸡片、汤包等,在大快朵颐之后,能品出其精致之处,升华人生况味。总之,它既实用又有趣,更可把饮食这一小道,提升至美学高度,丰富大家的生活,姑不论是物质面或精神层次。(◎ 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