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端午节
内容更新时间:2010-06-11 22:41:01来源:闽侯乡音报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大家都知道端午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这天,大多数家庭主妇都要自己包制,户户蒸粽,香飘闾里,另有一番气氛。
粽子古时也叫“角黍”,大致可分为碱、甜、咸、辛、淡五类,依其形状又可分为锥粽、三角粽、四角粽、长条粽、秤锤粽、菱形粽、枕头粽、小脚粽、袋头粽、饭筒、筒粽、百索粽、九子粽等;依其包馅的材质又可分为猪肉粽、火腿粽、豆沙粽、枣泥粽、八宝粽、什锦粽、杨梅粽、益智粽、艾香粽、香菇粽、碱水粽、柿干粽等。各地包出的粽子又各具特色,声名远播,如北京的红米粽、小枣粽;浙江的湖州粽、宁波的四角粽、嘉兴的长方形粽;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中山的芦兜粽;肇庆的裹蒸粽;福建的咸粽、豆粽、肉粽;台湾的烧肉粽等。
上面所说的那些粽子名称,都是有来头的,许多骚人墨客都为其留下了不朽之作:例如北宋欧阳修在《渔家傲》中这样赞叹: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北宋苏轼在《浣溪沙》中这样低唱: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南宋陆游在《乙卯重五诗》这样描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元朝张宪在《端午词》中这样歌咏:榴花照鬟云髻热,蝉翼轻绡香叠雪;一丈戎葵倚绣窗,雨足江南好时节。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段家桥下水如潮,东船夺得西船标。棹歌声静晚山绿,万镒黄金一日消。清朝钱琦在《台湾竹枝词》中这样浅吟: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
……
此外,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足可见当时宫廷对粽子的喜爱。唐人姚合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词句则又表明粽子在当时民间是很普通很受黎民百姓喜欢的食品。苏东坡诗:时于粽里见杨梅、饭筒缠五采;陆游诗:青青米果新,白白餐筒美。温庭筠诗: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等等,历代都有对端午和粽子的记载和赞誉,有惜、有叹、有描景、有歌唱,由此可窥食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脉脉相承之影。
在众多的粽名中,“益智粽”是用益智仁炒米包成粽子。益智是中药名,有补脑强肾的功能,宋代《东坡杂记》中就说:“益智仁可拌米制成益智粽。”另外《交州记》也载:“益智叶如菱荷,茎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臼破去之,蜜煮以为粽,味辛。”《资治通鉴》有云:南北朝时,广州刺史卢循送一批益智粽给刘裕(他后来是南朝宋武帝),益智药物,以之为粽,讽其智力穷也。刘裕报以续命汤,亦药名,治中风不省人事,讽卢循不省人事也。这两个敌对将领,用中药粽子来调侃讽刺对方,倒是相当风趣。
还有“杨梅粽”也颇特别,粽子除了有甜、有咸、有辛之外还有酸的,古人也真能出花样,在粽子中包杨梅。这种粽在宋朝就有,据张邦基撰的《墨庄漫录》中有此记载:东坡为翰苑,元祐三年,供端午帖子有诗云:“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包苞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可见当时确有这种带酸味的粽子。
前人诗咏端阳,总少不了提到粽子,可见粽子不但好吃,还含有浓浓诗意,深深文化,即便民间流传的粽谜,也充满了郁郁艺文气息,例如:其一:珍珠白姑娘,许配碧叶郎,穿衣去洗澡,解带进牙床。其二: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剥衣裳。其三:生在青山青朵朵,越岩爬坎去找我,回家洗澡吃饱饭,拿根绳子拴住我。其四:我是珍珠白玉女,嫁给穷夫竹叶郎,今晚和衣束带卧,明朝被送入衙(牙)门。
粽子的古诗古谜固然不少,新诗也常见,其中有一首饶富情趣,不妨引用于此,在端阳节日吃粽时博君会心一笑:一件一件,脱下你翠绿的衣衫。一点一点,露出你的洁白和丰满。咬你,好酥好软……(洪玲)
粽子古时也叫“角黍”,大致可分为碱、甜、咸、辛、淡五类,依其形状又可分为锥粽、三角粽、四角粽、长条粽、秤锤粽、菱形粽、枕头粽、小脚粽、袋头粽、饭筒、筒粽、百索粽、九子粽等;依其包馅的材质又可分为猪肉粽、火腿粽、豆沙粽、枣泥粽、八宝粽、什锦粽、杨梅粽、益智粽、艾香粽、香菇粽、碱水粽、柿干粽等。各地包出的粽子又各具特色,声名远播,如北京的红米粽、小枣粽;浙江的湖州粽、宁波的四角粽、嘉兴的长方形粽;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中山的芦兜粽;肇庆的裹蒸粽;福建的咸粽、豆粽、肉粽;台湾的烧肉粽等。
上面所说的那些粽子名称,都是有来头的,许多骚人墨客都为其留下了不朽之作:例如北宋欧阳修在《渔家傲》中这样赞叹: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北宋苏轼在《浣溪沙》中这样低唱: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南宋陆游在《乙卯重五诗》这样描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元朝张宪在《端午词》中这样歌咏:榴花照鬟云髻热,蝉翼轻绡香叠雪;一丈戎葵倚绣窗,雨足江南好时节。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段家桥下水如潮,东船夺得西船标。棹歌声静晚山绿,万镒黄金一日消。清朝钱琦在《台湾竹枝词》中这样浅吟: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
……
此外,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足可见当时宫廷对粽子的喜爱。唐人姚合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词句则又表明粽子在当时民间是很普通很受黎民百姓喜欢的食品。苏东坡诗:时于粽里见杨梅、饭筒缠五采;陆游诗:青青米果新,白白餐筒美。温庭筠诗: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等等,历代都有对端午和粽子的记载和赞誉,有惜、有叹、有描景、有歌唱,由此可窥食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脉脉相承之影。
在众多的粽名中,“益智粽”是用益智仁炒米包成粽子。益智是中药名,有补脑强肾的功能,宋代《东坡杂记》中就说:“益智仁可拌米制成益智粽。”另外《交州记》也载:“益智叶如菱荷,茎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臼破去之,蜜煮以为粽,味辛。”《资治通鉴》有云:南北朝时,广州刺史卢循送一批益智粽给刘裕(他后来是南朝宋武帝),益智药物,以之为粽,讽其智力穷也。刘裕报以续命汤,亦药名,治中风不省人事,讽卢循不省人事也。这两个敌对将领,用中药粽子来调侃讽刺对方,倒是相当风趣。
还有“杨梅粽”也颇特别,粽子除了有甜、有咸、有辛之外还有酸的,古人也真能出花样,在粽子中包杨梅。这种粽在宋朝就有,据张邦基撰的《墨庄漫录》中有此记载:东坡为翰苑,元祐三年,供端午帖子有诗云:“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包苞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可见当时确有这种带酸味的粽子。
前人诗咏端阳,总少不了提到粽子,可见粽子不但好吃,还含有浓浓诗意,深深文化,即便民间流传的粽谜,也充满了郁郁艺文气息,例如:其一:珍珠白姑娘,许配碧叶郎,穿衣去洗澡,解带进牙床。其二: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剥衣裳。其三:生在青山青朵朵,越岩爬坎去找我,回家洗澡吃饱饭,拿根绳子拴住我。其四:我是珍珠白玉女,嫁给穷夫竹叶郎,今晚和衣束带卧,明朝被送入衙(牙)门。
粽子的古诗古谜固然不少,新诗也常见,其中有一首饶富情趣,不妨引用于此,在端阳节日吃粽时博君会心一笑:一件一件,脱下你翠绿的衣衫。一点一点,露出你的洁白和丰满。咬你,好酥好软……(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