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鱼记

内容更新时间:2010-04-16 12:35:11来源:闽侯乡音报

      想当初,本人“磨获”一条11斤的青鱼,真乃人生乐事也。11斤的鱼,与贾涛先生在抚仙湖钓获的百来斤“青鱼王”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何乐之有?答曰:乐在于细线搏大鱼也。以0.6号子线搏获此鱼,焉得不乐?然而,何不用“钓获”而用“磨获”?且听我细细道来:
赴   钓
      2002年“五一”长假,我随老父回乡探亲。为过钓瘾,我随身带了一包钓具。当天下午,我就急不可耐地携三米六矶竿一把,主线2.5号,七星漂配自制朝天钩,子线0.6号,孑身一人,直奔“飞芦浦”而去。钓位选在山边极僻之处,竹丛掩映之间,离岸3米左右一片亮水,试水深1 .5米,于是糠粉打窝,蚯蚓作饵,拟钓鲫鱼。
      先是上了几条白条之后,鲫鱼进窝,巴掌大的“鲫板(福州地区对大鲫的叫法)”先后钓起了6条。虽有4斤多鱼获,但我的钓组也损失惨重。因为钓点鱼虽多,但钓位周围竹枝繁多,碰竿挂线,不易操作(郑板桥若置身于此,当再无咏竹之佳句矣),而且水底的杂物也频频挂钩,跑了几条大鲫。钩线连连折断,心头恼火不已。因鱼情尚佳,舍不得马上换钓位,只得缩短一节钓竿,于竹缝间探隙而钓。   
      很快,囊中备用的朝天钩所剩无几。
中   鱼
      续线换钩之际,忽然发现钓点鱼星暴起,如开锅状。急悬饵入水,然浮漂荡漾,不起不没,久无鱼讯。细思之非鲫群赴宴,乃大鱼进窝也,遂摒气凝神,试徐徐图之。   
      悄悄然提竿收线,弃蚯蚓,就打窝袋中撮一糠团,捏成一饵于钩上,轻放入水。未几,旋见七星漂稳稳地逐粒升起,平铺水面。急运腕力猛抬竿,竿弯如弓,知中大鱼,不由得心头砰砰狂跳,既喜且忧。喜者,中大鱼也;忧者,钓位周围竹枝杂生,几竿长竹斜卧水面,溜鱼范围仅一张八仙桌大小而已,且线细鱼沉,如鱼惊急窜,肯定线断鱼逃。呆坐岸边抬竿绷线良久,不敢遽然起鱼,只得调整曳力,挺竿观其动静。人鱼僵持约五、六分钟,鱼在原地打转,时有轻抻渔线的动作,然既不远遁,亦不上浮。不由思绪电转,心想,以前用2号以上的子线搏大鱼,还时常线断鱼逃,此番子线仅0.6号,如何当得?!转念一想,姑且抱者“胜固欣然败亦喜”的想法,练练溜鱼的技巧不也是一大乐事吗?得失之心既去,立时神定气闲,从容应对。
现   鱼
      又僵持约十分钟,鱼既不逃窜也不现身,只在水的中下层“磨豆腐”般转圈圈。   
      当真奇哉怪也!以往中大鱼之后,鱼必夺线狂奔而去,渔线裂水之声嗡嗡刺耳,绝无这般“君子”模样,竞似闲庭信步起来。不多时,手酸难忍,换手接战时又想,此鱼或不可得也,但不妨见见它的庐山真面目,也是一大快慰。于是小心翼翼地双手抱竿,加力慢慢抬起。只感到竿头如悬巨物,耳听得调好曳力的渔轮嗒嗒有声,七星漂随绷紧的渔线缓缓升高。渐渐的,水面现出黑大的背鳍和部分尾鳍。好漂亮的一条大青鱼!它尾朝内,头朝外,近在咫尺!   
      我心头鹿撞,赞叹未已,只见那大青鱼见光后一闪而没,随即一股不可抗拒的大力将竿线向下拽去,刹那间,我感到我的心也被拉成了0.6号。
“磨” 鱼
      我想,完了,又是线断鱼逃!这条大青鱼肯定要带着朝天钩和我的巨大遗憾过五一长假去了。 
      心头鹿撞之际,只见水波荡漾,一股渗杂着枯枝败叶的浊水伴随着磨盘大的一片鱼星涌上水面,而竿梢至水面的一小段钓线仍然抻得笔直。试着轻弹钓竿,感到手中仍然沉重。有戏!鱼没有远窜,只是猛然扎向了水底。鱼为何不逃?事后回想,此中原因,可能有四:一是钓点僻静,人迹罕至,鱼未钓滑;二是水边竹林茂盛,遮天蔽日,挡住了人影;三是钓者本人自始至终采用坐姿,动作轻巧,离鱼虽近,而鱼不知也;四是水底杂物甚多,乃绝佳藏身之处,鱼有安全感。   
      鱼未远遁,一颗悬到喉咙口的心终于落下。忙有节奏地轻弹钓竿,十多下之后,大鱼离底。我连忙调松渔轮曳力,以备大鱼的冲击。但等了许久,鱼没有外逃(真是幸事!)。于是慢慢绷紧渔线,但那条大鱼却又和先前一样,在水的中下层不慌不忙地“磨起了豆腐”,这不由得令我油然而升一种身处“两难”境地的尴尬心情。何为“两难”?难题之一,鱼沉线细,不可硬拽,拽则渔线必断;难题之二,岸上竹枝所困,水底沉枝颇多,不可放线遛鱼。既不能拽,又不能遛,岂不“两难”?思忖良久,无可奈何,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看看是否能凭这一桌面积大小的亮水“磨”鱼,耗尽它的体力。   
      可以说,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是我十多年钓鱼史以来最痛苦、最枯燥,也最刺激、最兴奋的一段时光,甚至我钓获25斤重的青鱼、18斤重的鳙鱼、14斤重的鲇鱼时都没有这样奇妙的感觉。因为,此时此地所处的逆境下的艰苦搏斗以及不可预期的结果,不是每一次垂钓都能体验到的。何为最痛苦?长时间保持坐姿、抬竿绷线、手酸腹痛(竿柄顶着腹部)、操作困难,我在“磨”鱼,鱼亦“磨”我,如此逆境,如何不苦?!何为最枯燥?独自一人,只有一种钓姿,眼盯着水面上的渔线一圈圈的转,周而复始,实在枯燥煞人!而小钩细线搏大鱼之刺激、结局不可预期之兴奋,想必众钓友亦深有体会。
求   援
      半个多小时之后,大青鱼位置随绷紧的钓线升到水的中层,转圈的速度也有所减缓。但此时我也汗流浃背,腰酸背痛腿抽筋,只得轻手轻脚地站起来活动活动,尽量不惊扰大鱼。   
      这时我更加小心,绷紧竿线,但不再用力上抬,同时避免抖动惊鱼。由于大鱼始终是按顺针转了几百个圈(它难道不晕么?),如果绷得太紧,随时有断线可能;而如果放松,线肯定拧成麻花状,若缠在竿梢,那时渔线收不能收,放不能放,势必前功尽弃(以前垂钓不乏此撼)。扫视所携渔具时,忽然记起,此行即兴而为,竟没有带抄网!且凭我一人之力,如何擒之?无可奈何,只得学老顽童周伯通“双手互搏”之术,一心二用,竿交左手,右手掏出手机,向家中“铁竿钓友”——老爸求援。又过十多分钟后,老爸骑车赶到,边装配大抄网,边低询钓况。获知我用0.6号子线时,老爸哑然失笑,连说荒唐,再瞧这阵势,信心全无,见我仍全神贯注,不忍扫我的兴,将抄网往我身边一搁,独自顺岸边遛跶去了。   
      此时,距中鱼已超过一个小时。

获   鱼 
      十多分钟后,老爸回转,见我“磨”鱼之辛苦及无奈状,怜惜之心大起,于是他陪着蹲看了约五分钟。因家中尚有要事,通过审时度势,他果断说:“搏它一下!”于是抄起抄网伸向水面,并示意我抬竿起鱼。我知道一旦起鱼,成功与否,在此一搏。然而,久经磨转的0.6号子线经得起吗?没有遛翻的大青鱼硬“捞”行吗?心中实在没底。但搏它一下总比让鱼把线“磨”断强吧?   
      为增加竿的弹性和让出抄鱼的位置,我一点一点地抽出了原先收起的一节钓竿,后移半步,然后满怀一种沉甸甸的担心与莫名的兴奋,双手抱竿,缓缓抬起。老爸同时挪到我的身前,将抄网轻轻地伸向水中,直径半米的网圈整个儿没入了水里(此举甚为关键)。   
      说时迟,那时快。当水面隐隐现出鱼的身影时,经验丰富的老爸将抄网慢慢伸向鱼的下方,猛地向上兜起。抄住了!只见老爸迅速地连拖带拽,将抄网拉上了岸(“拖鱼”而非“捞鱼”,否则竿柄难保。此乃抄大鱼之要诣——初学者不可不知)。   
      这时鱼才知身入罗网,大事不妙,在狭窄的水边疯狂地跳起了“霹雳舞”。只听得“嗒”的一声,抄网的柄在结合部裂开!不妙,鱼要逃!我眼疾手快,放下钓竿,摁住网圈,然后右膝就向鱼身压了下去。   
      摘钩时,我发现钓组仍然完好,但母线子线卷成了无数个小小的“麻花”!

 尾   声 
      经此一役,鱼窝已毁,但我已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地打扫“战场”。   
      老爸饶有兴味地看着我收竿。忽问:“这子线什么牌子?”
      “若影牌的用了两年。”   
      “没听说过。回去上网查查。”
       回家称量,此青鱼长1.1米,重11斤。晚餐时,清蒸鱼头、水煮鱼身、爆炒鱼肚一家人团团圆圆,大快朵颐,其趣融融,不亦乐乎!
      夜深了。写完钓鱼笔记,虽觉手酸背痛,但仍兴奋不已。   
      熄灯而卧,白天的经历纷至沓来,恍若自己仍置身水边,手持钓竿,眼前一缕紧绷的钓丝还在水面一圈一圈地转啊转……(江上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