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汤圆好团圆
内容更新时间:2010-02-26 23:19:58来源:闽侯乡音报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适逢春节的喜庆还没有消散,这个节日总被人们渲染得隆重而精彩。这天晚上,无论皓月高悬还是狂风暴雪,人们都要挂起灯笼万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以示庆祝。灯火璀璨之时,家家户户还要围坐餐桌前,共吃元宵,其乐融融。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宋朝周必大的这首《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坐间成四韵》首次记载了国人吃元宵的习俗。题目中的浮圆子即是元宵,又称汤圆。有人推测元宵的前身是唐代人吃的“粉果”。如今的元宵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口味突破芝麻、豆沙、鲜肉的“老三样”,新添了花生、玫瑰、巧克力、蓝莓、桂花等馅料,颜色也由单一白色变成了五颜六色,成了名副其实的“市中珍品”。只是这好吃又好看的珍品不再是宫中贵客的专享,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所有炎黄子孙共享的口福。
记得一首民歌里唱言:“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合家在月圆之夜吃汤圆,天上月圆,地上人圆,实在是件美好的事。人们取汤圆象征平安团圆的寓意,寄托了对家人平安、生活幸福的祝愿,这也是世代百姓起码的生存梦想。封建帝制改朝换代的兵荒岁月,成了黎民百姓的梦魇。甚至到了近代,还有人人为地破坏百姓的美好愿望。据说袁世凯做了大总统之后,还想当皇帝,遭到举国反对,一善逢迎的手下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 出馊主意愣说“元宵”谐音“袁消”,有不吉之意。袁世凯听信谗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后来有人专门写了一首打油诗予以讽刺:“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印象中,无论风调雨顺,还是饥荒年月,家乡人过元宵节都丝毫不马虎。早些年,我家日子拮据,经常要靠野菜杂粮弥补米面的不足。可每到元宵节,母亲都要磨上一些糯米粉,哪怕只是做一些实心汤圆,也要让我们全家围坐在黝黑的八仙桌前,开开心心地过节,享受天伦之乐。记得那时母亲常把拌好的馅料,分成小块状或团状,然后放进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停地颠簸摇晃,不时洒点清水使馅团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洁白如玉光滑如瓷的元宵很快就做成了。到了晚上煮元宵时,母亲拿着一把有豁口的长柄勺,悠悠地拨动着浮沉的汤圆,袅袅升腾的热气裹挟着芝麻糯米的清香扑鼻而来。我和弟妹则端着搪瓷空碗在锅边等候,瘦削的脸庞都漾着甜美的微笑,饥肠也因诱惑而咕噜咕噜叫得更欢。那些清贫的岁月,因了亲情的团圆缱绻、汤圆的诱人甘甜而温馨幸福。
如今我们兄妹长大成人各奔东西,每年刚过完春节,就要返回所落户的城市上班,无法在元宵节里合家品汤圆。母亲就早早地做好汤圆,装进食品袋放入冰箱。待我们临走时,塞进我们的包囊里,嘱咐我们正月十五的晚上,一定要吃上满满地一碗,吃了汤圆好团圆。(吴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