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孩提时代的做年

内容更新时间:2009-02-09 09:09:45来源:闽侯乡音报

      福州俗语“大人估毛钱,囝仔望做年”。体味孩儿巴望做年的欢乐心情,宋朝王安石宰相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道出一年之始,家家户户,除旧布新的热闹景致。
      过年,最难忘的还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才会觉得年节的可爱。当年纪慢慢大起来,诸多负担,使年节的欢乐也淡淡减色。俗语说“一世做人,两世囝仔”,如今暮年,“返老还童”所以又唤起对孩提时代做年的欢乐回忆。留在我记忆里的,大约当三、四岁孩童懂事起至十余岁,自己还未当家料计,吃父母的,总觉得世间充满欢乐,如诗云“少年不知愁滋味”。
      我们那里的农村,秋收之后,田园的工作,几乎就告一段落了。家家户户那种悠闲安乐的情景,现在回忆起来,还充满着对田园的向往和乐趣。           
      年关岁暮,农村唯一的工作,不管贫富,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办年货了。
      年货的种类,当然不外乎吃的、用的、穿的三四种。农村家家多半都饲养有猪、鸡、鸭、鱼。家庭大的,人口多的,过年还宰猪、杀羊的,宰十把头鸡鸭,那是很平常的事。在池塘养了年把的鱼,这时候也放掉池里的水,一条五六斤至十几斤的鲢鱼、草鱼,也都是应备的年货。记得有一年我们家鱼池放池水时,就有一尾近十斤重的草鱼在泥摊里跳跃滑行着。我那时才六、七岁,也想抓鱼,可是年小没力气,被大鱼一挣扎,被甩打得浑身是泥巴。过个年,当然不能在两三天内吃光这些东西。为了储藏,把鸡、鸭、鱼肉,糟的糟,卤的卤,先是我的母亲,后来我的妻子都善于此道。糟呀,卤呀都很美味,自家吃,也可以待客。韩家表兄在仁就特别喜欢我家的糟鱼,糟肉。这类食品一缸一缸,一砵一砵,一瓮一瓮的藏起来,一直吃到元宵之后,甚至吃到育秧布田时。
      除了鸡、鸭、鱼肉是农村的土产东西之外,必须到城里购买的,这真正叫做办“年货”。办年货的习惯,都是在除夕前,每年腊月二十四祭灶前后,我父母亲就商量着办年货的帐单和钱款。我在旁边,就关心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否列入年货计划内,时不时就查问炮仗百子买几挂,鸡母鸡仔大炮买几串?还有瓜子买几斤?大姐姐很体会小弟弟的心情听到我的查问,就安慰我说“炮仗,瓜子依伯都会买,安安心。”我听了就乐了。(我姐弟称父亲为依伯)当时我家境颇丰裕,除稻谷收成,可抵口粮外,还种植柑桔果树二十余株,每年可以收成柑桔八、九担,把钱办年货是很充足的。办年货多是到城里买。吃的多在北门顶杂货店,用的多在渡鸡口或者西门街,穿的多在南街。去的多是老主顾,不讨价还价。商店伙计把物品包扎得很讲究,有长形、菱形、方形的;外表贴上照牌纸,显得喜气洋洋。办好年货,结过帐款,一箩一袋的挑回来,有的还把目鱼、蛏干、香菇等比较高档次的年货挂在扁担头,露一露,让人家看到,显得自家很富有。用的东西,也是在年关时候添补,至于穿的,不论是贫富老少,一定从头到脚,做套新装过新年。唯是小孩子的鞋子,长度要比脚长出了4公分,说小孩子的脚会快长,所以要长些。那时过年的情景,显得多么的热闹。
      除夕之夜,全家团圆,大鱼大肉、蚶、年糕、鱼丸、扁肉燕,山珍海味,火锅里添炭,加菜,暖烘烘守岁吃到半夜,放鞭炮,烧火炮,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火树银花不夜天。
      正月初一那天,热闹情况当然不在话下。初一日一起来,父亲就洗脸净手,在自家厅堂里八仙桌上摆上供品,有柑桔、瓜子、杏子、花生、香菇、木儿之类,全是素食,还有清水、茶叶、大米的,然后烧香点烛,放鞭炮,节日气氛十分热闹。打从小孩时候起,每年都看到父亲在厅堂供桌上放置凌波仙子水仙花,在房子内天井,摆放着岁寒三友梅、竹、兰,特别是王者之花的兰花报岁,扑鼻芬香惹人喜爱。这一天有许多人夜半时分到“临水境”烧香,最喜欢能得到烧头香。但是我父亲却没有去凑这个热闹,他思想很开化,认为“敬神如神在”,“佛在心中”,在自己家里烧供就行了。最要紧是行善,心地要善良则会庇佑子孙合家平安。初二,主要登门给长辈叩头拜年,记得给亲戚拜年,多数只给柑桔,罕见有给压岁钱的,可能亲戚没有什么钱吧,或是舍不得。后来做了人家父母了,给自己子女的压岁钱,也只是象征性的不多,因为当时工薪少,没钱,不是舍不得。等做了祖父母、外公外婆,给孙子、外孙等压岁钱就多些。
      正月头也是妇女回外家的时节。小孩子跟着母亲到外婆家去,又是欢乐的场面。这些妇女终年忙碌,春节里能够回外家,与外家人欢叙也是享受天伦之乐趣。记得儿时我常常也跟母亲到外婆家,她背着我走过大松柏,大路口到岑头顶,下山坡才到马鞍外婆家。其实外公外婆、大舅父都没在世了,只到马鞍大舅母家及堂亲处聊了就走了,到北门顶二舅父家住上二三天,也到大姑母家。后来我妻子也盼望过年回外家,可是当孩子出世后,外公外婆没有了就少上一层长辈的温馨。正因有此体验,所以我们自己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时候,就特别关爱孙子、外孙、外孙女。(■  林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