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望乡

内容更新时间:2008-10-10 14:49:18来源:闽侯乡音报

      江南小镇。人民路上,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子。一位身穿蓝布褂的老者,满脸慈蔼的笑容,里外穿梭地忙碌着,“哒哒”的鞋跟声,如同畅快的节奏乐,活力十足。
      他是谁?我的父亲!
      父亲今年六十四岁了。父亲一生操劳,吃过很多苦。早些年,因为哥哥的一场大病,让家中欠下很多债。为了还债,父亲除了做好单位里的工作,还要做许多兼差。凌晨四点,父亲摸黑给菜场里的小贩送香烟;傍晚,则在电影院门口兜售香烟和电视报。每个节假日,父亲抢着给同事替班,只为了得到双份的加班费。如今,儿女们都已经长大,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忙惯了的父亲却仍旧不肯歇下,守着一间小店过日子。
      母亲呢,今年六十了,操持着老两口的家务,还要遥控指挥着儿孙辈的日常起居。因为单位不景气,母亲早早退职在家。当年家里穷困的时候,母亲变卖了心爱的首饰和嫁衣,换回一台缝纫机,将家中每个人都打扮得清清爽爽、整整齐齐。即使一块补丁,也能变出花鸟图案来,子女们尽管面有菜色,但走出去却整齐清爽。母亲的治家才能赢得了邻里的交口称赞,也为我们子女树立了榜样。
      以前就听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情路一样长,子女对父母的情箸一样短。”确实如此。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父母是非要将子女生育、哺育、养育、培育、教育成人之后才能松一口气。即便这样,谁有个什么病痛,也会牵着他们的肠,挂着他们的肚。记得那次我因病住院,父母双双来我家,父亲在家做“屠夫”,成天杀鸡宰鱼给我补充营养;母亲则医院家里两头跑,递汤喂药,端屎倒尿,忙得晕头转向。凡见过双亲的人,都夸我好福气,父母的精心照料和调理,使我很快就恢复了健康,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地提早上了班。
      九九重阳,登高望远,我的思绪飞向故乡,心中深深祝福着我的双亲,愿他们的晚年,犹如香山枫叶,越到深秋越红艳!(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