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三辆车

内容更新时间:2008-10-10 14:45:19来源:闽侯乡音报

      父亲的第一辆车是自行车。
  那还是1978年,舅舅来到我家,这样问父亲:“姐夫,外侄子出生了,这不是要摆满月酒嘛,你看送点啥好?”父亲想了一会,郑重地说:“来台电视机吧,那家伙好,里面人跑来跑去的。”舅舅吓得后退了几大步。舅舅和父亲一块儿做瓦匠,那时候为乡邻筑房造屋,才二块钱一天的工钱,一台电视机要千元,哪里能够送得起?
  舅舅送来的是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据说这辆车还是托了关系,辗转找了个在供销社上班的远房亲戚买来的,一百七十块钱,要是不找人的话,就要贵上十块。很多年后我听母亲说起,舅舅是推着这辆车来到我家的,因为他不会骑,村里来了很多人围观,鞭炮响了老半天。
  两天后,父亲学会了骑车,却为此遭到我祖父的一次狠狠责骂。那天父亲没有徒步去上工,而是骑着自行车去的,回来时发现车上沾了一块沙浆,待把沙浆抠下时,车便掉下了一块漆。我当然能够理解祖父的那份惋惜心情,但我似乎更能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态,我那年轻的父亲,只不过是想“晒”一下他的新车而已。
  父亲的自行车骑了八年后,我家迎来了第二辆车——这是一台手扶拖拉机。而从父亲买这第二辆车,也可以看出他的“商业”头脑。那时候乡村建造房子,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水泥和黄沙这些建筑材料,但交通工具相当原始,很多时候就是靠驴拉板车,一座房子的工期拖得久了,多半就是等待建筑材料的缘故。从此,父亲萌生了跑运输的想法,他和舅舅合伙买来了这台手扶拖拉机。
  对于这辆手扶,我记忆犹新,车子“突突”地响,冒着黑烟,我常扶着车厢,在上面有种阅兵的感觉。不过五年时间,这辆手扶让我家的房屋由土房翻新为砖瓦房。90年代后,乡镇上跑运输的人多了起来,竞争日益激烈,父亲激流勇退了,变卖了手扶后进入一家建筑公司上班。
  去年时,父亲也从建筑公司退休了,为了他的出行方便,我给他买了辆电瓶车。这电瓶车马力不大,又安全环保,父亲第一次骑上电瓶车时,我有点不放心,跟在他后面奔跑,他转了一圈后,一如既往的口气:“你这孩子,有啥好担心的,电瓶这玩意算什么,几十年前我就摸发动机的东西了。”
  有时候回老家,总会向院落里那辆废弃的自行车投上几眼,它锈迹斑斑地躺在那里,分明透着岁月的厚重痕迹。伴随着父亲的三辆车,就这样不经意间滚动了三十年,它们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巨大变迁,也铭刻着一个时代的沧桑烙印。(张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