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礼物

内容更新时间:2007-09-10 15:56:32来源:闽侯乡音报

■  陈爱芳

      母亲节那天,我送给母亲一枚她盼望已久的戒指,让她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如今,父亲节要来临了,想了很久,却不知该送什么给我的父亲。
      比起母亲来,父亲似乎要严厉得多,我们之间的沟通也因此变得格外有限。小时候,记忆中的父亲是那么地不可接近。父亲很忙,极少呆在家。有时半个月回来一次,几乎都在睡觉。每次吃饭总是弟弟三催四请地叫,大家总是要等父亲先坐上饭桌才能开饭,而我通常则要分好大家的筷子、调羹,然后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母亲总是将第一碗饭盛得最多最满,然后最先放在父亲的面前,接下来我们各自端着自己的饭碗一声不吭地吃饭,哪怕是平时淘气十足的弟弟,此时也是异常安静。那时我们最希望父亲不在家,因为他在家的时候我们总是不敢大声说话,甚至连走路都不敢发出太大的声响。
      上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比如父亲做生意赚了钱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全村的人都可以挤在我家看到很多好看的电视剧;许多平时看起来很凶的大人都喜欢找父亲说话,而且一说就是大半天;父亲被选上了村里的干部,越来越忙了……直到临近中考的时候,我因为身体不好加上精神过分紧张被送回家休息两天,和父亲才有真正的接触。父亲坐在我的床沿叮嘱我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考得上最好,考不上也没关系,记得饭一定要吃饱。表情依然那么严肃,语气依然那么生硬,却让我心底有股从未有过的暖意。回校后我拼命地复习,只为了能够考出好成绩,因为我知道父亲心底是希望我考上好学校的。八月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原想让父亲好好地高兴一回,他却出差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在新的校园里开始新的生活了。
       长大了,父亲和我们说的话依然不多。学校离家远,每年只能寒、暑假回家,于是电话成了与家里唯一的联系方式。我积攒了两个月的生活费,买了第一张IC卡,便给家里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是父亲,他只对我说了句:“你饭要吃饱啊!别饿着了!”接着便把话筒交给了母亲。我听出了父亲的欢喜,但我心里却埋怨父亲不跟我多说几句。母亲也是欢喜的,她高兴地唠叨着家常,父亲在旁边一个劲地催着“电话费很贵,省着点下次再说。”在父亲再三催促下,母亲才极不情愿地放下电话。以后每次打电话回家,父亲总要重复好几遍“饭要吃饱,不要饿着了”,每每此时,我则惊讶于父亲居然也有罗嗦的时候,与我印象中的他是如此地截然不同。
      转眼间,我从学校毕业了,工作了,并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结婚那天,母亲红肿着双眼再三嘱咐我做别人的媳妇要懂事些,有空常回来坐坐,并拉着我的手絮絮叨叨地边说边擦眼泪。我安慰母亲如今两家都在福州,说不定两三天就会回来一次呢。父亲则一声不吭地坐在旁边接二连三地抽烟。蓦然间,我发现父亲已经不再年轻,已经很老了!皱纹爬上了他的额头,如同那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他的腰板也明显地弯了;他的脸更黑、更瘦了,还带有些憔悴!这是以前从来不曾发现的!“爸爸,抽烟对身体不好的!”我第一次对父亲提意见。“嗯!”父亲依旧低着头,他的嘴角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我期待地看着他,母亲也停了下来,然而父亲什么也没说,继续闷头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出门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母亲紧紧地拉住我的手反复地叮嘱着,父亲则紧紧拉着母亲的手一声不吭,我看到父亲的眼角晶莹的泪珠淌下,但他很快用手拭干了它。“你饭要吃饱,有空就回来!”在我即将上车的时候,父亲用低得不能再低的声音说道。我强忍着泪水拼命地点头,只怕那汹涌的泪水会不合时宜地倾泻而出。
      如今,虽然两家同在一个城市,但由于工作、家庭的忙碌,我没能两三天就回家一次,有时甚至一个半月才能回家一次。以前年少不懂得父亲,如今懂得了却少有时间陪伴,我想父亲是有很多话要说给我听的,如同我有很多话想对他说一样。也许,我已经知道了父亲节该送什么礼物了。也许我应该停下手中的事情,在父亲节那天好好地同父亲说说话、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