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传承

内容更新时间:2013-07-22 15:30:57来源:闽侯乡音报

 闽侯祥谦镇的提线木偶,与闽剧有机结合,颇受当地人欢迎。
 陈建鋆 摄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地方性、小众化的民俗文化的凋零,已是有目共睹的现象。就连国剧京剧也亟待振兴,何况民俗文化乎?逐渐式微的态势,与经济发展挤压、流行文化冲击、审美趣味变迁等多重因素有关。
    民俗文化多种多样,各自精彩。有人要问:如果不是戴上了各种级别“非遗”等桂冠的文化,为什么要去保护她呢?那么多,又怎么保护得过来呢?这就是涉及到价值问题。
    也许,用反向思考来审视这个问题,更为恰当。如果我们,包括政府部门、艺人等,对民俗文化的衰败景象听之任之,那么,过不了多少年,很多文化业态就将消逝,成为历史。到时候,再想去回味民俗文化之韵,悔之晚矣!我们能享受到物质上的繁荣、便捷,但也许再也触摸不到精神家园的根脉,听不到亲切的乡音,感受不到浓郁的乡情。
     纯粹从功利角度来判断需不需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不恰当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因为,这是在时代变迁、代际更替中维系我们的文化之根,让我们可以随时重返精神家园的行动。
    接下来,需要讨论的就是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知道,现实中已有诸多事实证明,一味的“输血”扶持,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助学成才,都不一定是好事。所谓“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对文化传承来说,也是如此。政府一味的包办,只会办出一个“完成任务交差”式的文化,缺乏足够的生机和活力。
    由是观之,闽侯县正在推行的“政府搭台,民间唱戏”模式,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闽侯县此项努力的成效,还有待观察。我们期待着,这样的探索成为“他山之石”,能在更多的地方“开花”。这样,更多的民俗文化将不会长久静默,而绽放出其特有的美丽。